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阳市开阳县

田畴沃野展新姿 万千气象美乡村

开阳县南江乡水上乐园。

开阳县南龙乡土香村巴石岩杂柑基地准备发货。

绿色生态美乡村。

俯瞰开阳乡村。

杨唯

隆冬时节,深入田野,贵阳市开阳县的富民产业蓬勃兴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凝聚丰收的希望;走进乡村,一个个村落,道路整洁、产业兴旺、社会稳定,奏响振兴的乐章。

今年以来,开阳县围绕“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主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

拓宽产业路 跑出“加速度”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天气微冷,雾气蒙蒙,在开阳县南龙乡土香村巴石岩杂柑基地,一个个硕大饱满、黄澄澄的杂柑就像一盏盏小灯笼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

“我家这个杂柑,吃起开心,送人放心……不吹牛、不显摆,吃了,你就会转来买……”该基地负责人周汉才早早拿着手机来到柑橘树下,通过短视频的形式,邀请广大网友前来采摘尝鲜。

随着手机短视频的兴起,年逾六旬的周汉才也学着与时俱进,借助个性化镜头语言,宣传自家种植的柑橘,收获了近7000名“粉丝”关注。

“南龙乡拥有独特的气候和优质的富硒土壤,种植的柑橘多汁、甜度适中,深受消费者喜爱。这几天,正是杂柑成熟的时候,我家基地接到了不少回头客的订单,采摘、分拣、过秤、装箱,忙碌不停。”周汉才笑着说。

近年来,开阳县南龙乡把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柑橘产业,从过去小、散、弱发展到如今的规划连片种植,从零星单一的传统种植到现在的品种多样化,不断推动柑橘产业与农业观光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土香村,像周汉才这样的柑橘种植大户不在少数,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近1000亩,我们还以‘党组织+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丰富柑橘品种、提升柑橘品质,增加村民收入。”南龙乡土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显英说。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支撑。开阳县立足生态、富硒、有机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即重点抓好果蔬,茶叶,生猪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同步发展马铃薯、蔬菜、猕猴桃、生猪等富硒特色产业基地。

“村有特色产业,启发我们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开阳县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品牌体系,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推介,打响做靓‘富硒’品牌。”开阳县硒产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开阳县围绕“一主一特”产业定位,立足硒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富硒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推动富硒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建立“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通过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富硒土特产。全县粮油、畜禽、蔬菜、茶叶、果品、中药材等富硒产品产业链加速形成,聚力推动“硒资源”变“硒产业”。

培育“开阳硒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富硒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如今,贵州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硒食品原料、富硒压片糖果、富硒谷物代餐粉3条生产线已于2023年9月获得生产许可证正式投产,硒蛋白提取、富硒降抗饲料添加剂等2条生产线进入生产许可办证调试筹备阶段,启动年产20万只椒麻鸡生产线建设,组建5个工作组推动富硒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开阳县正全力通过打造富硒产业从研发到检测的闭环业态,推动形成“开阳核心、辐射全省、服务全国”的聚集效应,助力建设百亿级富硒产业集聚区。

深挖用足“凉资源” 激发经济新动能

在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河湾组,李光福家的联排三层楼很是显眼。今年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扎堆在此,最短的住了10多天,最长的则超过了1个月。“我家有16间房,每间房可以住两个人,每人每天80元包三餐。旺季时,每天都住满,收入完全不逊于在外做生意。为了让游客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和舒适体验,自己还经常带他们在周边游山玩水,赶乡场,外地游客喜欢我们村的水果、蔬菜。临走时,个个都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李光福说。

与此同时,陈永军家的“河湾逸居”绿植环绕,好不惬意。“我在贵阳做电器买卖。当时,我们也没抱什么期望,只觉得老家房子闲置可惜,不如响应村里的号召,改造成民宿,给游客多个选择。”

令陈永军没想到的是,“今年夏天,有位北京游客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甚至还把行李留在了这里,说‘明年还要来’。”“旅居热”带来的新增量,让陈永军欣喜不已,对未来满怀期待。“看这发展势头,明年肯定更红火,我要抓紧再改造几间房。”

寄情山水、放松身心,成为游客青睐旅居的原因,巧借旅居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文章可做。今年以来,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龙广村成立了混合所有制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农村闲置房20余栋,让户主变身股东,带动周边群众变身服务员、导游,形成“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良性互动。

“我们在河湾、平寨、凤凰寨等组召开院坝会、群众会,积极动员具备条件的群众参与发展旅居产业,还组织民宿经营主体外出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旅居民宿的经营、安全、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居民宿产业优质化发展。”龙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大模介绍。

龙广村是开阳县发展旅居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开阳县依托夏季天气清凉优势,以“候鸟式”民宿为基础,聚力发展夏季旅居“避暑经济”,推动让“凉资源”变“热产业”。

规划先行,盘活“凉”山水。依托资源气候、临江沿河、水东文化、民族特色、旅游康养等优势,以“候鸟式”民宿、工业民宿为基础,组织“自下而上”竞争选优,优中选优评选思路方向清晰、基础条件较好、群众意愿较强的5个乡镇作为旅居产业示范点,逐点位制定完善旅居“两图一清单一规划”,逐一明确主题定位、运营模式、业态布局、服务配套、环境整治和核心吸引。

创新模式,带活“凉”资产。探索形成三合村纯收入的80%归房主、10%归村集体作为管理费、3%至5%用于激励奖励N户房主的“8+1+N”;牌坊村经营收益公司分红70%、农户分红20%、村集体分红10%的“721”等多种“民宿经济”模式。累计打造旅居民宿325栋,房间2126个,床位3376张,力争到2025年,床位达7000张,2026年,床位达1万张,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业态升级,激活“凉”体验。坚持“避暑+”发展思路,推出音乐节、露天影院、滑翔伞、采摘体验等潮流玩法,开发垂钓、溯溪、制茶等特色业态,不断提升避暑业态可玩性和舒适度。打造形成十里画廊油菜花艺术节、米坪乡“桃旅融合·玺运园缘”桃花节系列活动、水东狂欢夜等八项文旅活动IP,累计吸引游客和观众25万人次。

宣传引流,做活“凉”品牌。整合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并强化“线上+线下”宣传引流,制作发放“一折页一图一卡”(宣传折页、旅居地图、便民服务卡)2万余份,礼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为主体的“文旅推荐官”35人,视频累计浏览量170余万人次,播放量20余万人次;进行直播18场,观看人次达10余万人次。

宜居村寨展新颜 和美乡村入画来

“我们牵头举办了楠木渡镇2024年‘丰收杯’篮球赛,吸引了镇上好多人来参加,获胜队伍的奖品是猕猴桃、大米、面条等本地特产,大家都说办得不错。”黄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佳隆说。

吴佳隆也是黄木村篮球队的一员。“楠木渡的篮球运动氛围浓厚,随便一喊就能组成一支队伍,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村,来自各行各业,但打起篮球来相当投入,还多次代表楠木渡镇在县级比赛中斩获冠军。”在他看来,精彩纷呈的赛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恰似泛起的涟漪,在黄木村人的内心深处持续荡漾,使得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随着农村“五治”“两改两治理”工作示范引领和深入推进,楠木渡镇黄木村可谓把“变废为宝”做到了极致:建筑垃圾用来修建堡坎、护栏;湿垃圾集中沤肥,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废弃圈舍改造成小花园……

“我们坚持就地取材原则,把前期拆除违法建筑、残垣断壁收集的石块用于工程建设上,不仅减少了成本,也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再回收再利用。”跟着吴佳隆朝马坪组一路走去,房前屋后的墙面成了村民的“画板”,成为村子一道亮丽风景,“这面墙,画的是当地人演地戏的情形,是村民根据老照片画的。”

开展农村“五治”“两改两治理”等工作,提升群众的主动性、参与度至关重要。“我们采取‘政府零投工+群众材料零投入’的方式,由政府统一采购建设材料,群众负责统一施工建设,破除了政府‘一手包办’,群众自己动手也避免了对工程质量问题的担心。”吴佳隆说,“财政资金投入小,群众参与度、满意度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烈。”

“我家院子挺干净吧,可最应该看的在这里。”今年50岁的李永新指了指门上贴着的牌子,他家被评为村里的“美丽庭院”。“我们村的人很团结。就拿建设美丽庭院这事来说,我家都没请外人帮忙,都是邻里互助,你帮我砌砖、我帮你修瓦的。”李永新笑了起来,竖起大拇指夸赞村委会:“现在,村里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住着舒服。”

一村之美,始于文明。在开阳县的村村寨寨,错落有致的庭院、干净整洁的道路、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不断提升乡村的“颜值”和“内涵”。

今年开阳县一体推进“两改两治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庭院。在分类推进“三圈改造”方面,开阳县结合庭院布局、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功能,因地制宜提升在用畜(禽)圈粪污处理效率,拆除废弃圈改造为菜园、果园、花园,改造闲置圈为厨房、库房等功能性用房,累计改造圈舍43栋,实现试点村全覆盖,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与此同时,结合县域农村面积大、农户分散等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三格化粪池+沉渣池+净化池”“三格化粪池+庭院消纳”等模式,就地实施资源化利用,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6.7%。持续推进村庄清洁,围绕村寨水体、庭院、道路、边沟等重点,对1962个村寨按照巩固提升和重点整治进行分类,推行“相约星期三”“逢八大扫除”“清三堆、美三口、治三乱”等工作机制,广泛动员村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深入推进垃圾收运,扮靓乡村环境。目前,新增13个村施行垃圾处置有偿服务,覆盖率60.3%;整合各级资金245.6万元补齐收运短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正常运行率保持99%以上。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开阳县坚持把加强基层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全县136个村(社区)把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纳入乡风文明建设中,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选树各类模范人物、移风易俗家庭,为培育文明新风提供鲜活范例,弘扬新风正气,绽放文明之花。

坚持以文明乡风“软实力”构筑乡村振兴“硬支撑”。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抵制高价彩礼,推行移风易俗“红黑榜”制度,形成婚丧事宜有人管、高价彩礼一起治、陈规陋习大家批、婚嫁新风人人效的基层治理新气象。

绿野绽风华,振兴唱欢歌。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开阳,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山青水绿、产业兴旺、人和村美的格局正在形成,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本版资料图片由开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4-12-31 贵阳市开阳县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924.html 1 田畴沃野展新姿 万千气象美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