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苑庆磊
12月22日,73岁的彭金柱走进安顺公路管理局历史馆,在两张照片前驻足。“这张照片是我40多年前拍的。”他指着一张名为“209省道小兴浪老桥”的老照片说。
安顺公路管理局历史馆展陈着400多件实物、照片,上万字的文字说明,以及声光影像、沙盘模型,生动讲述着安顺公路6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成为安顺老中青三代公路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虽已从安顺公路管理局退休十多年,彭金柱仍会不时来历史馆看一看。
在那张照片右下角,另一张名为“小兴浪大桥三桥比肩”的新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上,小兴浪大桥旧桥、新桥、夜郎湖特大桥3座桥同向排开,形成“三桥飞架”的壮丽景观。
“1993年,209省道小兴浪老桥所在河段蓄水成湖,它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渐渐没入新建的夜郎湖中,照片就成了这座桥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之一。1997年,小兴浪大桥(旧桥)在夜郎湖上建成,就是照片上最‘矮’的那座。后面由于大型重车等车辆增多,此桥构件出现裂缝,经检测,已达不到原设计的荷载量。2009年7月,在距离老桥百米处,小兴浪大桥新桥建成并通车,就是中间那座。2017年,在距离新桥百米的赤望高速公路上,夜郎湖特大桥合龙,从此构成了三桥并列的景观。”彭金柱指着照片讲述着。
4座桥,跨越40余年,见证着安顺交通历史的变迁,也见证着一代代公路人的坚守和付出。
他抬起头,在展厅显著位置,看到了那个独特的板块——“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此次来参观,彭金柱为展馆添置了两样老物件——一把老式手推剪,一把平剪,都已是锈迹斑斑:“当年,道班上的工人就是用它们来理发的。”道班,那是“两路”精神闪耀的地方。
道班是公路养护最基层的单位,用于护路工人居住、生活及物资存放。
“1991年,18岁的我毕业就被分配到镇宁大山哨道班。”安顺公路管理局镇宁公路管理段职工李忠祥的护路生涯就从道班开始。
李忠祥是一名地道的“路二代”,受曾参建川藏公路的父亲影响,义无反顾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那时的道班,多是公路边的一排茅草房或者旧瓦房。“出门靠走,吃水靠挑。”“薅锄铁锹十字镐,水壶簸箕和草帽。”是养路工人的标配。
那时候不管修路还是护路,基本上都靠人工“战天斗地”,工作强度极大。干了3个月,李忠祥手上就长满老茧,“硬巴巴的,摸上去像一把小锉子。”
又干了大半年,他终于练出一身力气,从最初只能搬半袋沙子,到肩挑背扛,完成了一个新手向强壮劳动力的转变。
在李忠祥成长的同时,道班的工作悄然发生变化。
1992年,大山哨道班配备了一辆载重1吨的运料车,养路工们“一车两用”,先运人,再运料,初步尝到机械化的甜头。
1996年到1998年,贵州省实施针对干线公路的“保畅工程”,安顺公路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各个道班工作任务也从“无所不能”变成了“小修小补”,养路工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
2000年后,李忠祥手中的洋镐、铁锹逐渐变成冲击镐、切割机和振动夯等一些小型养护设施,大山哨道班配备通勤的中巴车,工友们也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随着生产生活设施的完善,一种新的功能又被赋予其中,即综合服务区。如今,综合服务区已集公路养护、停车休息、卫生间、汽车加油、旅游咨询、商品售卖、餐饮服务等服务功能于一体。
截至目前,安顺公路管理局管养的国省干线范围共设置服务设施14个,其中服务区5个、停车区9个,还有观景台7个,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服务。
道班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李忠祥的岗位也从养路工转变为镇宁公路管理段管理人员,新时代公路人随即登台亮相。
“继续碾压,优化路面平整度……”12月24日,在G356镇宁大山至落别公路改扩建项目现场,镇宁公路管理段段长皮庆柏正在忙碌地指挥工人开展铺路作业。一台沥青摊铺机、两台双钢轮压路机和一台胶轮压路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
1988年出生的皮庆柏便是新一代公路人的代表。“以前家乡交通条件差,出行不方便。小时候我经常听到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报考大学时,我便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安顺普定人,皮庆柏对路深有感触。
三代公路人,见证了安顺公路的发展。“虽然时代变了,养路仍需要风餐露宿做项目、加班加点抢工期。很多老同志会对新人言传身教,分享设计、修路、管护、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前辈身上学习到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皮庆柏说,同时,养路一步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公路养护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