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袁航)12月19日,记者从黔南州科学技术协会获悉,黔南州科协积极拓展科普渠道,推动“线上线下”科普融合,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龙里县“科普小广播”搭载县应急广播系统,建成终端近1000个,覆盖约50%的农村人口;罗甸县利用乡村“小喇叭”宣传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科普知识,覆盖人口20余万人;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等3个基地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60万人次……
借助“中国天眼”天文科普资源,黔南州科协适时推出“天眼课堂”线上系列讲座。自2022年开课以来,先后邀请专家、教授等开展讲座14期,累计收看量达28万人次。线上,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便捷、高效地普及科学知识。
线下,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开展科普活动,通过科普表演秀、科普大篷车、科普宣讲等形式,为公众提供便捷、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和体验,打通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和企业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黔南州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百场行动”和“大篷车民族学校科普行”科普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以来,开展大篷车走基层活动240多场,惠及群众1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