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农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社会保障受众人群不断扩大,社会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但受农村传统需求惯性、地理特性及老龄化加剧等客观因素影响,边远山区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办理社保业务时依然存在“难跑路”“难操作”等痛点和堵点。
“根在农村、命在农业、情系农民”是贵州农信的立社之本。贵州农信与省人社厅签订的《贵州省“社银一体化”试点合作协议》,依托省域覆盖最广的金融网点,实现查社保、办社保、缴社保、做认证、问政策“足不出村”,助力彻底打通社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遵义市北部的桐梓县,自“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娄山关以北,大娄山的两列山脉纵贯,山峦遍布,峡高谷深。全县50余万常住人口中仍有极少数散居深山区,最值得他们依赖的金融服务来自桐梓农村商业银行分布在各乡镇的支行。
社保卡在桐梓县发放以来,由于个人未办理、遗失、不慎损坏、未激活社保卡功能等原因,该县农村区域仍有部分群众需要新办或补办并激活社保卡。
如何彻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受领这一任务后,桐梓农商银行将任务层层分解到所属各支行、任务到人,开始了“攻坚战”。他们以小分队进村入户、为特殊群众开展预约上门服务、延伸服务等方式,践行了变“银行渠道”为“人社窗口”的诺言,谱写了一曲“群众少跑路、我们来服务”的打通社保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山乡新曲。
■ 小分队的20天
遵义市桐梓县北部的松坎、新站、羊磴、坡渡、狮溪、尧龙山等乡镇,与遵义市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南川区、万盛区接壤,散居农村的极少数群众至今仍没有办理社保卡。桐梓农商银行驻扎这些乡镇的支行,组织“社保卡流动金融服务小分队”进村,依托村组织进行集中办理,再对偏远散居和特殊困难群众上门办理,回应了群众所盼,解决了群众所需,加深和密切了群众的感情联络。
11月20日傍晚,办完第6户农户的社保卡,桐梓农商银行松坎支行小分队前往最后一位独居老人家。入户路虽然是水泥路面,但非常湿滑、弯道多而急,车每过一个小弯,都需要两人下车在左右两侧手势指引。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天色已暗,薄雾笼罩,打开设备,发现网络信号强弱不定,现场联网采集信息非常困难。天色即将转黑,屋里的灯光又昏暗,怎么办?小分队立即商议,决定趁着最后的天色,从室内搬到室外,两人做“摄影师”“灯光师”,请带路的退休老村支书客串“助理”,在微光中,将这位独居老大爷的社保卡图像采集完成。
11月21日,办理完两个村民小组的社保卡,设备装车,松坎支行小分队将赶赴下一个地点,但队员刘腾飞迟迟不来。有人下车去催他,发现他还和七八个老人围坐在火炉旁,聊得热火朝天。“那个钱后来保住没有?”“刷手机点了也有骗钱的?”“是你们报的警吗?”“你再摆个没有骗成的”……原来,老人们还不肯回家,还想听刘腾飞讲讲银行里遇到的那些反诈的故事。催促、告别中,刘腾飞看着老人们手里崭新的社保卡,告诉他们岁末年初如何看好自己的养老钱,双方依依惜别。
12月3日,茶店村大毛组,轮到为一位性格爽朗的耄耋老人办理社保卡时,他忽然变得拘束和害羞。面对几乎没有见过的平板电脑和蓝牙设备,人脸识别时,听着语音提示,他连张嘴的动作都无法完成,自然无法通过联网核查。两次、三次、四次,连续十余次尝试失败。队员将他带离人群,找到一处老人觉得舒适的地方。为了让老人保持放松的坐姿,身高一米九的高俊锋举着平板电脑蹲马步,不停对老人说:“老人家,不着急,慢慢来,一回不行我们来两回三回、四回。”失败了七八回,十分钟后,在队员的指引下,老人终于通过了联网身份核查。听到语音提示“联网身份核验通过”那一刹那,大家相视一笑,蹲马步的高俊锋一跃而起。
12月5日,松坎支行小分队来到离松坎集镇最远的柏山村,在村委会办公室集中办理社保卡。山顶云雾缭绕,交谈中,村民们说,再过两天可以看到雪了。下午六点小分队即将离开时,村干部说还有个瘫痪卧床的老人没有办理社保卡,不过有一段泥路很难走。想到两天后可能下雪或凝冻,队员们说:“不怕再多走两里路,你帮忙带路,我们去!”随后,他们毫不犹豫提上设备,由村干部带路去到老人家中,在傍晚办好了社保卡。
20天里,松坎支行小分队总结的一些小窍门提高了效率,例如带上理发工具,为胡须很长的老大爷剃须,方便通过人脸核验……
服务到“最后一米”,就是跋山涉水送去阳光与温暖。服务到“最后一米”,就是一茬接一茬,接力干,“在路上”把普惠金融服务覆盖这山乡。
■ “为老支行”二三事
桐梓农商银行燎原支行的服务大厅,每月中旬的星期一和星期二,都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的场景。来者大多是领取农村低保和社保款项或办理社保卡的群众。
燎原支行服务覆盖新河、蟠龙、大关、思源四个社区,3万余名农村群众。“我们服务的群众里农村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多,最年长的93岁;特殊困难群体多,易地扶贫搬迁户多,低文化程度群众多。我们支行除了我,在岗的全都是52岁以上的女员工,她们的群体优势是细心耐心、亲和力强,所以有人觉得我们是‘为老支行’。”燎原支行支行长赵呈鑫说,在桐梓县的各支行当中,燎原支行在为民服务尤其是社保卡办理这一块上,做出了不少特色。
赵呈鑫12月上旬办理的一张社保卡概况如下:第一次电话联系,对方说打错了,挂断。第二次联系村民所在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得到电话、打通。赵呈鑫问对方“新农合医保”是否办了,对方说一直在交,但查询显示没有。赵呈鑫驾车20余分钟到村里,接上该群众到燎原支行。办理时,显示其“身份证号码与姓名不匹配”,赵呈鑫在信息系统查询其登记姓名有误,并一直没改,用了二十多年。第三次,赵呈鑫开车送他到政务大厅,更改身份证姓名。第四次,该群众携带新领的身份证到燎原支行,办卡、制卡。第五次,激活成功。
燎原支行另外4名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的女员工说,退休前的工作时间,是她们工作的最后一程,为群众服务,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继续用耐心和爱心,站好每一次岗。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她们都记下了不少特殊客户的联系电话和简短的备注。
62岁的陈天俊是该支行办理社保卡遇到的特殊客户之一,为及时服务,燎原支行员工王静预约在休息时间开车去接陈天俊夫妇办理社保卡。上车下车,52岁的王静使出最大力气与陈天俊一起将其家属抬上抬下。事后不久,王静接到陈天俊的求助电话,想托她帮忙到县城取从重庆的医院订购送来的药品,王静二话不说,开车就去,这一送就送了几次。“这算是我们支行的延伸服务。”王静说。
■ 打通“最后一公里”
桐梓农商银行马鞍山支行的孙立时常“私车公用”。在开办社保卡工作推行以来,他甚是积极。11月的一天,他联系到一名需办理社保卡的客户,得知对方要从娄山关主峰旁的蜂岩村水木洞村民组沿路步行下山,一个多小时能到,他便与同事开车40余分钟到约定地点等候,准备现场办理。但带到现场的终端设备因信号不稳定不能联网,双方又预约了第2次。信号依然不好,为了确保社保卡激活成功,他从约定地点接到步行下山的村民,驾车送到支行,办理成功,再送回见面地点。这样的接送是他和支行同事们办理社保卡业务的“家常便饭”。
下发给孙立的联系名单中,有些人已不在原地居住。他多方电话联系,得知有些去了敬老院,个别因病住进了康复医院,因此常常必须预约后将工作开展到这些特殊场所。
因意外双腿骨折,六旬村民、特困供养人员黄德焱成了失能老人,手术后被送进县里的康复医院康养。孙立预约后进入医院见到他,说明来意,老人表示很感谢,配合孙立和同事顺利完成了信息采集。12月6日,孙立和同事预约后前往康复医院进行社保卡激活,黄德焱拄着双拐下电梯在楼口迎接。上到病房,社保卡激活完毕,孙立耐心地将密码写在一个小纸条上,为避免黄德焱忘记密码,又将纸条夹在身份证、社保卡中递给他,嘱咐他妥善保管。临别,黄德焱坚持送孙立一行到楼口说:“为我的事,你们做得太细致了。”
孙立还记得一件事。桐梓农商银行在办理社保卡初期,推出过赶集日拍“亲情全家福”这一活动,当时联系了县里的婚纱影楼免费为办卡群众进行拍摄,许多老夫妻因此有了此生唯一的婚纱照。去年,一个中年男子辗转找到桐梓农商银行的活动经办人,出示了社保卡和身份证,希望领取父母拍摄的婚纱照。询问才得知,他父亲前不久因病去世,母亲思念,希望看到她和老伴的婚纱照。当20张不同背景的婚纱照递到中年男子手中,一张张,他慢慢翻看,眼泪慢慢流下。该男子说:“他们几十年舍不得的事情,想不到是你们的社保卡服务,给我们家留下了永久纪念!”
响应“就近办”“方便办”“适老化”,孙立参加小分队以来,和同事多次主动走近群众“最后一公里”。关于如何切实持续提供更有温度、更有速度、更有深度的社保服务和金融服务,他的体会是:事在积极主动作为,根在牢记“根在农村、命在农业、情系农民”。
孙立说,在桐梓农商银行许多小分队的讨论中,这个“20张婚纱照”的故事,从社保服务和金融服务如何更有温度、更有速度、更有深度起始,延展成了“践行金融人民性”的延伸讨论。几年来,这件事已经成为各个小分队走完“最后一公里”的无声动力。
(本版资料图片由桐梓农商银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