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提升服务效能 推动成果转化

——我省创新农技推广机制赋能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遵义市湄潭县茶海。

铜仁市思南县黄牛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遵义市播州区秋季蔬菜品种示范展示促增产增收。

铜仁市万山区太子参丰收。

毕节市纳雍县龙场镇万家寨辣椒基地的辣椒丰收。

邓钺洁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的贵州,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对农技推广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我省围绕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科技需求、技术需要,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升农技服务效能,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田间地头里生根、开花、结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助力粮食增收

“今年收获的小麦穗子大、籽粒饱、色泽好,亩产比去年提高了20%,希望来年也有这样的收获。”种植大户张军说。

冬小麦播种的时节,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新拱村10余名村民在田间挥撒肥料,一旁的旋耕机、播种机机声隆隆,在田野里来回穿梭,放眼望去,略有湿润的土地被机器翻过后,平整细匀,一粒粒希望的麦种被播撒进土壤。

“我种了325亩小麦,受专家指导,有机械设备帮忙,每一步都省心省力,5天就播完了,现在已经开始期待来年的丰收了。”种植大户张军说。

“今年,田中麦顺利变成仓中粮,是下了大力气的。”张军介绍,从种到收,从防治病虫害到施肥浇水,田管抓得紧,农技员指导勤,一点儿也没耽误。“眼下又开始播种等待来年的收成,有了之前的丰收经验,有农机和农技的支撑,我们很有信心。”

“以前种小麦要半个多月才能种完,费时费力。现在好了,专家教会我们用机械播种,既方便又省力,一天就能播种几十亩。”正在操作旋耕机播种的新拱村村民杨万全说。

开展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揭榜挂帅”,2024年,全省各地粮食生产成绩亮眼。

“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黔西南州兴义示范区连续4年亩产突破1100公斤”的好消息更是让人振奋。“在全国来说,产量都算比较高的。”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参与测产时说:“贵州的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让高产从‘试验田’走向‘农民田’,真正实现了大面积高产,惠及了更多老百姓。”

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少不了农技人员和农业农村系统干部群众的奋进拼搏。2022年以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人社厅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揭榜挂帅”,充分发挥组织部门驱动力,对表现突出的农技人员在职务、职称、评优上三优先,形成机制推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层遇难题“发榜”求助,农技专家精准“揭榜”,及时将“解题”高招送到农民手中。“揭榜挂帅”推动广大农技人员彰显主业,纷纷走出办公室、实验室,揭榜单、定方案、挂帅出征,与农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累计5.66万人(次)、7426个团队踊跃揭榜,开展技术服务240万余次,解决生产难题14万余个,5601名农技人员、765个团队获得通报表扬,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双体系”融合 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再过两个月,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昊禹稻油轮作基地上千亩油菜花将开放,届时,游客便可前来踏青赏花、观光游玩。去年以来,我省油菜产业主推“三全高效”模式,让油菜全区域种植,全价值开发,全产业链打造,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昊禹基地的多色油菜花,是省油菜体系的专家经过多次试验选育的品种。“在品种选育上,我们注重高产高油的同时,兼顾品种的生育期和花色。”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绍林说。

养“花”如绣花,每年如期盛放的油菜花并非“野蛮生长”,而是饱含了农技人员的心血。比如今年春播秋种期间,省油菜体系专家联合平坝区农技人员下沉到企业开展育秧、育苗技术服务,指导一线育壮秧、壮苗,并开展田间管理。按照水稻“两增一调”和油菜“三全高效”建立绿色高产高效基地。

“两迁”害虫暴发期间,省油菜体系专家与安顺市、平坝区农技人员齐聚基地,指导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低温雨雪灾害时,又及时到基地指导企业开沟排水防渍害、及时摘除冻伤的薹叶防感染、追施肥料和生长素促进植株健壮,努力促进油菜生长恢复正常。

黔南州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省级水稻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里,省水稻体系专家与农技人员从育苗、移栽、中期田间管理、收割等环节,示范展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机种”“机管”“机收”全程机械化,在每个环节组织种植户全程观摩并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累计观摩培训500人次,及时将展示的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传递给种植户,该种植模式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得到当地群众一致认可。

截至目前,我省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布局建设50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省产业技术体系深度融合,在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户可感可及,推动“专家田”变“农民田”,“小面积高产”变“大面积增产”,着力解决行业“各管一段”、研发主体“各攻一段”的问题,形成高效联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推广模式。

◆ 强化推广应用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农技推广推动复合种养,高产高效技术的应用,促进农民增收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黔东南州麻江县做大做优做强高山冷凉蔬菜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引进黄瓜、毛节瓜、白玉丝瓜等新品种,配套推广“黄瓜—菜豆—菜薹”一年三季三收和“节瓜(丝瓜)棚架空地套种菜心—菜薹”一年二季三收的高效种植模式,亩均产值超过了1.6万元,有效促进农户增收和农业增效。

农技推广还推动着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乡村旅游,农业公共品牌打造,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近年来,贵阳市花溪区近郊采摘新鲜草莓成为贵阳市民假日出游的热门选择。2023年,花溪区草莓产值达3.2亿元,“花小莓”品牌价值达4.92亿元,获“2023年度受市场欢迎草莓区域公用品牌20强”。花溪区与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花小莓”种苗组培研发中心,运用脱毒、组培、提纯、复壮等技术,培育研发草莓种苗,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建立了一套从种植到品质检测的“花小莓”准入标准,过硬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贵阳市民心中最甜蜜的记忆。

此外,农技推广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通过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贵州大学教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岗位科学家陈卓,推广应用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在贵阳清镇市、安顺平坝区,推广“药剂拌种+无纺布育秧+蜜源植物+稻鱼共生+性诱剂+赤眼蜂+统防统治”等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减少施药2.4次,总用药量减少30.68%,化学农药用量减少60.35%。示范区总体防控效果达86.3%,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是我省玉米秸秆量最大的县,过去大量秸秆被废弃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2023年培育肉牛家庭牧场1300个,同比增长196.13%。全县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91.98%,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排放。

农技推广正为我省不同区域农业增收增产、节本增效、健康养殖、绿色发展等提供着坚实支撑。

◆ 提升能力素质 做好服务保障

今年以来,省级组织3000多名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分类分期分批赴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开展5天以上脱产培训,学本领、长知识、开眼界。

农技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技术水平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基础。我省持续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开展轮训,着力打造一批农技推广骨干领军人才,真正能把科研、推广和生产贯通,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懂产业、懂技术、会统筹。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特聘“土专家”“田秀才”“三支一扶”计划中涉农毕业生、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为特聘农技员,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近3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4万人次,实现了3年轮训一遍的目标,累计招募特聘农技员1000余人,为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农技推广在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田野上,农技推广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每一位农技人员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他们播撒着知识和技术,收获着农民的笑容和乡村的繁荣。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的执着追求。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谋划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通过机制创新、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激活体系内生动力,发挥好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协调新功能,向上联系政府,横向贯通涉农科研院校专家、涉农企业科技人员,向下联系小农户,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的协同推广新机制,落实落细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指导服务等推广任务,畅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的渠道,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整体效能,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落地,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贵州力量。

(本版图片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 2024-12-29 ——我省创新农技推广机制赋能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753.html 1 提升服务效能 推动成果转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