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又是一年“村光”好

——从“村晚”“村播”看桐梓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桐梓“村晚”热闹非凡。 陈桂良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焱 唐正平 陈江南 李政林

论天时,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风光旖旎。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拥有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素有“避暑养生天堂”和“人类宜居山乡”的美誉。

论地利,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毗邻山城。自重庆市区出发,沿兰海高速向南而行,车行不到3小时就能抵达。

论人气,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远近闻名。每年夏季,天南地北的“候鸟”纷至沓来,今年暑期到访游客超过8万人次。

一座黔北县城里的小小山村缘何备受青睐?“除利用天时和地利赚人气外,山堡还有一个舞台,如今成为流量中心。”桐梓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梁洵说。

从2006年首批重庆“候鸟”飞来遵义桐梓栖息,到一台小型消夏晚会变为客主共欢一家亲的桐梓“村晚”,再到发出乡村之声、展示乡村生活的火热“村播”……

今年以来,在九坝镇山堡社区上演的桐梓“村晚”162场,演出节目超2300个,参演人员1.6万人次,现场观看人数约70万人次,网络总传播量超5600万,拉动消费8200万元。

一座座村庄被热烈“唤醒”,人们怀揣升腾的希望,踏着奋进鼓点,一路探索乡村更美好的明天。

让乡村被看见!

干群共携手 客主一家亲

12月21日,冬至,桐梓冬季“村晚”杉坪景区分会场民俗活动在如意饭店开演。

台上,舞者们劲头十足,民乐、舞蹈、合唱等轮番上演;台下,观众‌看村晚、赏民俗、过冬至,桐梓县九坝镇琴缘山庄老板马相平不时鼓掌。

坐落在山堡社区的琴缘山庄,黄墙灰瓦、竹亭小院,冬日大娄山腹地的乡村风光一览无遗。在这里,马相平夫妇已度过了五载光阴。

“以前我们就会在家里农庄组织游客一起举办小型娱乐晚会,大家唱歌、跳舞、拉乐器,好不热闹,因此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想起2019年返乡的决定,今年60岁的马相平仍觉是正确的。

每年夏季,当近邻重庆难耐“酷热”,平均温度为25摄氏度的清凉则如缕缕丝线,牵引着山那边的川渝“候鸟”来到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旅居。他们喜欢九坝的山水,喜欢山堡的人情,如今还喜欢“村晚”舞台上的欢笑和共鸣。

在马相平的回忆里,这种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在当时叫消夏晚会或迎新晚会,为了丰富游客的避暑生活而兴起。“大型的乡村旅馆就能自己撑起来一台,小型的则会联合三到五家一起弄,参演节目的多是当地的村民和有才艺的游客。”

家住重庆的二胡演奏者向明贵是马相平在山庄结交到的朋友之一。作为山庄的老顾客,向明贵今年是连续第四年来到山堡避暑。

今年夏季“村晚”上,马相平与向明贵领头,聚集一帮重庆“乐友”参与了民乐节目的编排和演出。演出结束,走下舞台,向明贵感慨不已:“精彩的文旅‘夜宴’,吃了一顿又想一顿,过瘾!”

“山庄里有二胡40多把,还备有竖琴、扬琴、古筝这些大型乐器,明年大家都说还要来。”马相平笑言,做好“后勤”是对客人最好的服务。

九坝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金伟接过话茬:“这是老百姓的活动、老百姓的舞台,随着桐梓‘村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仅要让来的客人吃住行舒心顺心,这也点燃了九坝镇干群携手、一起干事创业的激情。”

依托客主同登一个台、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台戏的初衷,桐梓“村晚”尊重人民主体、人民主创,县城各部门通力协作,坚持“群众干、政府帮”——

规范物价,严禁餐饮住宿借机涨价;开通县城到九坝城乡公交专线;公路硬化和铺油改造12.3公里,景观种植3.6万余株,安装路灯、射灯、房屋亮化1600余处;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开辟闲置空地停车场;每场演出开始前,近百名干部、警员和志愿者提前到位,提供现场保障,维护演出秩序……

既服务了八方来客,也惠泽了当地百姓。

桐梓“村晚”舞台外的广场一条街,农产品区、非遗产品展销区、特色美食街区人头攒动,上百个摊位每到夜晚人气爆棚……

眼下,正是桐梓冬季“村晚”的演出周期。这阵子,马相平忙着在老年大学排练节目,为再度登台表演做足准备;向明贵时在常线上和马相平保持着联系,双方约好明年夏季一定再聚。

小欢喜变成大联欢,小晚会走向大舞台,政府服务,群众主体。在“村晚”的舞台前,无论是本地乡民,还是外来旅居游客,在欢快的气氛中,他们获得了同样的滋养。

让滞销变畅销!

拓宽振兴路 打开新窗口

活力滋养,润物无声。随着“村晚”由“一季”变为“四季”,桐梓四季的美丽风景、乡村特产等如颗颗散落的珍珠,因“村晚”串珠成链,更因“村播”广为人知。

早在今年春天,桐梓就推出了“村播”计划,该计划拟通过3年时间培育100支电商团队、1000名网络达人、1万名“村播”能手,不断丰富农村电商发展业态。

“家人们,我们家做的这个香肠,全是农家饲养的猪肉,巴适得很……”脚步还未走进九坝镇槐子村贵州鑫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直播基地,耳边便传来“村播”达人文波对着手机屏幕直播推介家乡特产的声音。短短一小时,这位幽默风趣的小伙就卖出了上千单农产品。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目前文波全网各平台粉丝量总数已突破450万人,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还曾创造出单场直播销售67万元农产品的业绩。

屏幕方寸间,一扇沟通交流的窗口被打开,城乡连接,产销畅通,带着“土”味的农特产品,既是群众之需,又是增收之路。

在贵州鑫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卫西看来,田野里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成“热销货”,通过直播能让全国各地的网友都看到桐梓优质的农特产品,加速了资源要素在市场间的高效流动。

“现在,我们鑫帮公司的直播日销售额在5万元左右,日订单量在4000单左右,今年1至10月,累计推广销售贵州农特产品上百款,销售金额达1700余万元。”余则西说,“家乡人”代言“家乡物”,乡情乡韵更醇浓。

不久前,在桐梓县狮溪镇竹笋的销售现场,“村播”及相关团队50余人共开展了32场直播,拍摄短视频107条,累计观看人数上百万人,抖音相关话题直接翻涨近30倍。

客主共欢在“村晚”,本地特产上“村播”。自秋季以来,“村晚”的主舞台也从山堡社区转移到了县城内的葫芦城街区,从村到城,“村”的边界不再局限于“村”。

葫芦城,这一片昔日陈旧冷清的街巷,随着“村晚”的到来,实现了从了无生气到人头攒动的转变——街道焕然一新、灯光点亮夜景、摊位整齐有序……成为桐梓县新增的一个集网红打卡地、特色餐饮、零售、娱乐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全时段经济特色街区。

“盘活闲置资产和发起招商引资‘双管齐下’,葫芦城的焕然一新让曾经长期沉寂的低效用地在经历提升改造后,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激发了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与活力,为桐梓县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桐梓县商务局副局长王进说。

闲置资产重获“新生”,在距离葫芦城街区不到一公里之地,于今年7月启幕的桐梓记忆“村播”大舞台,成为跨越物理空间意义上的“主会场”,在线上线下、台上台下串联起无数生机。

“这个舞台可供全县‘村播’和全国直播电商爱好者免费使用,他们除了能上台展示才艺,也能在台上直播带货。”王进说,“村播”大舞台目前累计带货销售11.45万单820万元。

“村”与“村”的联动上,“村播”累计发布了“村晚”相关宣传视频1000余条,为其增加了上千万曝光量,同时带动“村晚”主舞台周边夜市街区751个摊位门面实现销售收入8200余万元。

让群众站“C位”!

文旅显活力 共绘好“村光”

在桐梓,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村晚”“村播”汇聚,成为这个舞台的“最强外援”。

台前幕后忙碌的张绍金、张小平、张元辉父子三人;以原创说唱崭露头角的曾义国;负责现场调度的张小伟;游客摄影师徐远亮、“村播”讲师张波、“村播”达人王小丽、主播姚清勇、从灶台走向舞台的马慧、外地游客演出者艾琳……山堡村民们细数着这些名字,似盘点家中宝贝。

对于67岁的山堡小学退休教师张绍金来说,一笔一画书写的“村晚”演出节目单,是他对“村晚”的贡献。他说,这是桐梓“村晚”,也是大家的“村晚”。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愿意再写30年。”张绍金说,家里两个儿子也参与了“村晚”的筹备,大儿子张小平音响师兼摄影师,二儿子张元辉是主持人。

来自桐梓县狮溪镇的曾义国是一名嘻哈音乐爱好者。去年,他以一首原创说唱歌曲《桐梓》在夏季“村晚”歌唱大赛中脱颖而出;今年,曾义国又陆续带上新作品《跟我游桐梓》《桐梓life》等歌曲站上“村晚”舞台,还实现了从演出者到幕后工作者的“混搭”。

居住在四川内江的艾琳,是今年桐梓夏季“村晚”最闪耀的“民星”。“每年夏季我都要去贵州桐梓避暑,就好像是去走亲戚,‘村晚’舞台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夏季“村晚”因节目《川剧变脸》在村民大舞台决赛上夺得桂冠的艾琳,语气里透着雀跃,她说参加“村晚”是2024年最有意思的事情。

葫芦丝奏响《月光下的凤尾竹》,扬琴弹出《渔舟唱晚》的万顷清波,诙谐幽默的“重庆言子”,还有高桥文昌戏、高台舞狮、狮溪高腔大山歌、黔北矮人舞……在桐梓“村晚”的舞台上,人人可以闪亮,时时创造精彩。

“村晚”搭台,文旅经济“唱戏”。一批批乡土文艺人才走向台前,一个个精品节目提升群众审美,一场场热闹活动引人气留增量,“村晚”的热度也带来连锁反应——

夜赏、夜购、夜宿等多种“夜经济”,串联起各个乡村特色夜游项目,乡村旅游引流赋能效果显著;

“平安村寨”创建、最美桐梓人评选等活动,使得群众、经营业主自发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文明乡风吹入千家万户;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吸纳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业态,让乡村文旅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桐梓加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个年头,以“村”字头文体活动为交流的展示平台,与当地的旅游、产业、农业、就业等形成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让许多村寨共享到发展的“红利”。

秋收冬藏,春生夏长。政府与人民同向用力、同心发力,站“C位”的群众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巨大能量,唤来一座座村庄的无限“村光”。

--> 2024-12-29 ——从“村晚”“村播”看桐梓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735.html 1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又是一年“村光”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