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智造人才高地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智能制造与装备系学生开展数控铣床操作实训。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如何将地方产业与人才培养结合,培育出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

始建于1973年的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一主线、两平台、五维度”育人模式,持续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自2015年以来,该院累计为贵州数字经济、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行业输送了约3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已然成为贵州数智制造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

一条主线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

该院始建于1973年的贵州无线电技工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国家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原电子工业部,主要面向落户于贵州的原〇八三、〇六一、〇一一等基地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

深入挖掘“三线”丰富内涵,塑造特色育人品牌。办学多年来,该院奠定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服务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产品生产的专业特色,形成了特有的“三线·军工”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在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该院取得了显著成就:7名教师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另有22名教师获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8名教师被授予贵州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还有5名教师获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该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也大放异彩,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项217项,其中8名学生更是获得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

两个平台 打造实践育人载体

深耕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7月以来,该院依托“基于区域产业需求的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等3项省级课题,持续聚焦生产制造领域,布局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两个生产制造型专业群。

面对贵州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该院主动作为,积极布局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于是,三个专业群资源互融共享,形成了数智制造专业集群。

在专业集群的基础上,该院对标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产品生产,联合黔东南高新区和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聚力打造了两条柔性制造生产线。面对生产制造对软件与信息服务的需求,该院建设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保障生产线的数智化运行。

此外,该院还凝练了数智制造过程中关键岗位,建设了多个单点实训室,构建了具有真实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015年以来,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群入选贵州省高水平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该院入选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试点等国家级基地6个、省级基地13个。

五个维度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招。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五个维度,积极探索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锚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深化专业集群建设关键要素改革。按照专业→专业群→专业集群三个层次,凝练贵州数智制造产业对技能人才共性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聚焦教师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载体,汇聚贵州数智制造技能人才培养所需的关键要素,支撑数智制造专业集群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技能竞赛、技术创新,服务贵州生产制造型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和成果转换。

结合实践中心真实生产流程和真实项目,建设新形态、生产化、数字化的校本教材,持续丰富和优化专业集群教学资源库,深入实施课堂革命。建设教学质量与管理评价平台,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跟踪与评价,提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范泽良 严峥晖 胡明琦 郑海东)

--> 2024-12-28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700.html 1 打造智造人才高地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