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安顺经开区

全产业链齐发力 抢跑牛产业赛道

贵州聚福牛源养殖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牛舍。 杨曦 摄

工人正在驾驶自动投料车投喂肉牛。 杨曦 摄

贵州聚福牛源养殖有限公司饲养的肉牛。 杨曦 摄

贵州黄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牛肉干制品。 杨曦 摄

胡宇 杨曦 彭杨

冬至时节,晨雾未散,坐落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贵州聚福牛源养殖有限公司一片生机勃勃,撒料机、清粪机、搅拌机等现代化养殖设备忙碌在厂区各个角落,近千头贵州黄牛和西门塔尔牛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而在该镇的另一处,贵州黄龙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忙着挑选优质的牛肉以备加工生产,已经制成的牛肉干、牛肉粒等产品在存放室散发阵阵香气。

从养殖、交易、屠宰到加工,安顺经开区这条肉牛全产业链牵起来了。

2023年,我省印发《贵州省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202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肉牛作为全省3个重点优势产业的首位产业来推进。在安顺,肉牛产业更是被作为农业首位产业来抓,一时间,如何写好“牛”文章做强“牛”经济成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考题”。

如何做?安顺经开区给出了思路明晰的回答: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全链条发力,在肉牛产业赛道抢跑。

近年来,通过聚焦肉牛产业集群化发展目标,安顺经开区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做好要素保障,同时依托幺铺镇已有的牛产业优势,奋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逐步成型。目前,该区已建成大肥牛和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西南地区智能肉牛屠宰厂项目,即将完工西南地区宏屠牛羊交易中心项目。以贵州黄龙食品有限公司、贵州高原颂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优质肉牛深加工企业星罗棋布,依托肉牛资源应运而生的牛毛肚火锅更是单独“涮”出了一个产业。一条“牛路子”正被安顺经开区大步蹚出……

■ 打通肉牛产业基础链

“牛一天天增肥,屠宰中心建成投用,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产和二产的顺利接轨。”12月18日,在贵州聚福牛源养殖有限公司见到该公司执行董事谢朝伟时,他正在牛舍里与饲养员交流草料配比。

今年,安顺经开区依托民营企业在养殖、屠宰环节的技术优势,由聚福菌公司与安顺宽益联标牛食品公司合作,成立了SPV项目贵州聚福牛源养殖有限公司,由该公司以“28安心养”模式,实施“千头肉牛养殖项目”,规划用地约60亩,新建、改建牛舍、饲草间等22个。在该区,发展规模化大型肉牛养殖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发展所需。

“经开区就170平方公里,地方小,饲草料少,与其他区县在养殖上竞争,劣势显而易见。”谈及养殖环节的起步,安顺经开区农林牧水局副局长席邦德先倒了一杯“苦水”,“不过也不全是坏事,这反而倒逼我们用高效集约的方式去发展养殖。发展本来就是要学会因地制宜,经开区交通区位优势和牛产业‘家底’厚实,是我们后发赶超的必胜法宝。”

席邦德介绍,安顺经开区境内沪昆高速公路、花安高速、安顺西绕城高速、沪昆高速铁路、安六城际铁路等线路贯通全境。早在20世纪80年代,幺铺镇便因牛肉集市贸易形成了贩运、屠宰、加工、收购、营销等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肉牛产业历史积淀深厚。“我们还有大量牛产业餐饮,辖区内拥有多家规模以上牛肉加工企业。”席邦德解释,“我们努力将全产业链拉通,经开区会逐步形成一个肉牛产业大市场,产业发展的向心力会吸引更多资源要素汇聚,推动全区的产业快速发展。”

为何要全产业链齐发力?席邦德给出了一个经济学范畴上的回答: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各肉牛产业项目的相继落户,安顺经开区肉牛养殖正步入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轨道,为构建集种养、交易、屠宰、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提供了有力支撑。“最近,由公司出资建设的西南地区智能肉牛屠宰厂已经竣工运营,每年可实现屠宰5万头牛,这对牛养殖的产业延伸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谢朝伟说。

据悉,目前安顺经开区肉牛养殖场(户)达35个,其中不乏中国肉牛平台(大肥牛)安顺经开区养殖育肥服务基地、贵州海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这些企业不断地为安顺经开区肉牛产业全链条发展提供着优质肉源。

■ 深加工撬动“牛”经济

时至岁末,安顺经开区肉牛深加工企业纷纷进入冲刺阶段。

“西南地区智能肉牛屠宰厂投入运营后,我们立即与他们达成深度合作,选用他们所屠宰的贵州黄牛,根据牛肉不同部位,生产出不同口感的牛肉干制品,比如风干牛肉、招牌牛肉丝等。”贵州黄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邓云云介绍。

贵州黄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从事牛肉制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所生产的“全留香”牌牛肉系列产品凭借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该公司也于2022年获“贵州省首届龙头企业龙头品牌”以及2023 年“贵州省老字号企业”等称号。

在同样位于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贵州高原颂食品有限公司,牛肉干制品的香气扑鼻而来,产品加工环环相扣,安顺经开区肉牛养殖的附加值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

“目前有7条生产线,日处理鲜牛肉能力达10吨,并配备符合国家要求的食品检测室,主要生产风干牛肉、手撕牛肉干等系列农特产品。”贵州高原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平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肉类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从2012年成立至今,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

对肉牛企业而言,产品是核心,品牌更是灵魂。为提高自家产品附加值,不少加工企业纷纷打出自家品牌,探索适宜自身的发展之路。“我们现在做旅游食品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不少试吃的游客都被我们的产品吸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品质取胜,扩大产品种类,走更远,走更好。”邓云云说。

为更好地推进肉牛深加工产业发展,安顺经开区围绕肉牛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肉牛深加工企业。结合幺铺镇牛文化深厚的底蕴,该区正在进一步加大牛角、牛骨、牛皮等文创产品开发,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安顺经开区共有牛肉及牛副产品生产企业7家,以高原颂、黄龙食品为代表的两家企业今年1月至10月完成总产值3566万元,同比增长超20%。

■ “涮”出热辣滚烫产业路

暮色下垂,安顺经开区幺铺镇街道上灯火初亮,道路两旁一家家牛肉火锅店内人声鼎沸,空气中飘溢着浓郁的火锅味。

“请问客人吃什么锅底?我们的火锅有酸汤、原汤、麻辣。”镇上巷子深全牛馆内食客早已络绎不绝,50岁的老板邓志美忙碌着招呼客人就座点餐。待客间隙,邓志美介绍,入冬以来,专程来幺铺镇吃牛肉火锅、毛肚火锅的客人很多,她的店每天接待客人20桌以上,多的时候可以达到近40桌,日平均营业额超过5000元。

“别看我的店真的在巷子深处,但是吃过的顾客都说味道好,真的是肉香不怕巷子深。”邓志美说。

在20世纪80年代,幺铺镇的群众便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将安顺优质的牛肉贩卖到全国各地。渐渐地,幺铺镇发展成为当时西南最大的牛产业集散地,有着丰富且品质优良的牛肉和牛肚资源,期间诞生了两种因“牛”而远近闻名的火锅:幺铺牛肉火锅和毛肚火锅。

在幺铺镇,第一家牛肉火锅因时间久远已无从考证,但作为全镇第一家毛肚火锅店,78号毛肚火锅以房屋门牌号命名,因其独特的美味和吃法,火锅店迅速受到广大顾客青睐。

“店里因为味道好、价格实惠,每天平均接待的客人都在60桌以上,日平均营业额可达7000元。”78号毛肚火锅老板陈廷洪介绍,如今,幺铺镇陆续新开了多家毛肚火锅店,大多都是沿用门牌号作为店名,已成为幺铺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产业再迎新机遇。此前,位于幺铺镇境内的沪昆高速阿歪寨ETC收费站正式通车,随着大量旅客的涌入,幺铺牛肉火锅、毛肚火锅的火热程度再次被推高。

面对突然暴增的客流量,安顺经开区幺铺镇餐饮服务协会之前便做足了准备,在动员好成员商家扩容增量、服务提质升级的同时,要求成员商家坚决做好食材质量保证。目前,幺铺镇38家“牛”火锅店日平均营业额已逾4000元。

从生态创新的养殖端,到精益求精的加工端,再到街头巷尾香气四溢的“牛”火锅店,安顺经开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共同奏响了一曲“牛”味十足的产业乐章。

--> 2024-12-28 安顺经开区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698.html 1 全产业链齐发力 抢跑牛产业赛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