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阳
如果在秋日来到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可以欣赏到这样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水稻金黄随风摇曳、红彤彤的高钙苹果鲜艳欲滴、四面八方的游客穿梭其间……作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在传统农业这条赛道上,广顺镇可谓是优等生,“奖状贴满了一面墙”。
那么,如何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做大做强产业,让更多的群众在产业的发展壮大中不断受益?
广顺镇给出的答案是:在招商引资中着重“科技”二字,让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推动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实现蝶变。
如果20多年前,有人劝说任文平回到家乡广顺镇创业,一定会被他拒绝。然而,自2003年出去打拼的他在2023年却果断地回来了。
“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当前的情况下转型进军农村是我深思熟虑的决定。”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文平十分看好当前农村的发展前景。
“我们公司集食用菌种研发、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目前,主营羊肚菌、红托竹荪、天麻、菌种菌棒及相关产品。”任文平介绍,每年该公司在本地用工2万人次左右,人工支出近300万元。
“去年红托竹荪的种源还要外购,考虑到品控、成本和市场口碑的问题,我们联合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开展研究,力图攻破种源难题。”今年上半年,任文平和科研团队在广顺镇花费1个月时间,采取了100枚野生红托竹荪作为研究对象,“这里的野生红托竹荪特点是耐高低温,抗病能力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实验室和20人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该公司终于培育出了红托竹荪液体种,“我们是贵州省第三家掌握成熟培育技术的公司。”任文平说。
“今年,我们实现了500多亩的红托竹荪种源外售,产值约1000余万元,销往四川、重庆、湖南、海南和云南等省市。”看着逐步走上正轨的红托竹荪产业,任文平说:“不仅公司赚了,群众也跟着受益,仅这片种源地就带动了周边1万人次务工,劳务支出100余万元。”
技术的赋能,也让红托竹荪焕发了新的活力。“传统种植成本大概在3.5万元/亩,新的种源成本大概在2.7万元/亩,生长周期也从18个月缩短至10个月左右,亩产在1800斤左右(相较于传统提高了25%左右)。”任文平说。
红托竹荪等食用菌产业大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广就业。
来自广顺镇来远村的韩海燕今年5月来到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她的主要职责是在检查菌棒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菌棒是否符合规格。
“我的工资每个月3000元左右,我们村有7个人在公司上班,不去外面打工主要是为了照顾小孩,在这里感觉还不错。”生产线上,韩海燕手眼并用,专心致志。
开着叉车熟练地将摆放整齐的菌棒从一端运输至另一端,对于在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了一年的陈幺妹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来自广顺镇四寨村,工资每月3000元,除了开叉车还帮其他人打下手。”去年,在长顺县统一组织的15天集中就业培训中,陈幺妹学会了开叉车,公司一招人,陈幺妹就被录用了。
“附近的三个移民社区都在我们的招工范围内,用工在1万人次左右,固定工每月3000元,临时工每月2500元,技术工每月4000元至5000元,一个月上20多天的班。”任文平说。
2023年,为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广顺镇引进贵州绿格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
“现在种植基地有1300亩,主要产出西洋菜和枸杞叶,每天有200多人在这里采摘,平均每人每天收入100元至150元,很多大学生假期也来赚点零花钱。”贵州绿格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杰德说。
从云南省来到贵州投资了1000余万元的李杰德,一是看中了广顺镇的气候优势,二是看中了广顺镇的服务,“镇里和村里的服务都很好,我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村里面解决很快。”谈及镇村党员干部的服务态度,李杰德满是称赞。
而长顺县基层党员干部服务质量的提升,得益于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系统带来的变化。
为了杜绝“纸尖”上的形式主义,长顺县以“表格减负”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用在填报表的时间少了,有了更多时间到企业和田间地头,问题收集得更及时,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现在,长顺县基层党员干部普遍感受到了“轻装上阵”带来的好处。
事业的发展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产业的发展就如同“绣花”,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被“针扎”。
今年年初,广顺镇前几年引进的一家养猪企业因为消纳地和污水处理工艺导致地下水氨氮指标异常,引起了群众的怨言。
本意是为了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增收的镇里和村里了解此事后,立及成立工作专班,同时,企业投入600多万元下大力治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目前氨氮监测指标已经正常。
算好基层减负“瘦身账”、算好产业发展“经济账”、算好企业壮大“服务账”、算好群众增收“民生账”,广顺镇通过算好“四本账”进而抓牢产业变革发展这条主线,巧借基层减负的“东风”,招大引强龙头企业,不仅为当地的百姓增收致富“找到了水源”还“挖好了水井”,让群众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