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燕 石含开
一座三层吊脚小木屋一楼的墙上,整齐排列的鸟笼凸显着别样美感。这栋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木房子,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房屋前人来人往,有来拍照打卡的,也有前来学习鸟笼制作的。
“这里已经成为热门的非遗研学点了。特别是假期,各地的学生和旅客都在这里亲手制作一个鸟笼带走。”近日,卡拉村鸟笼制作大师王玉说。
卡拉村是远近闻名的“中国鸟笼文化之乡”,当地鸟笼编制技艺已有400余年历史。
依托资源禀赋,卡拉村突出党建引领,采取“公司+农户”等组织方式,开办刺绣非遗体验馆、建立非遗工坊、兴办民族工艺鸟笼厂等,以“非遗+”的方式,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力促群众增收创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全村114户中,从事鸟笼加工的就有98户,占86%。全村年生产鸟笼8.5万个,实现产值127.5万元,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卡拉村党支部书记杨罗金介绍,除了鸟笼,卡拉村的银匠、斗鸟、斗鸡等也闻名遐迩。
丹寨县民族文化底蕴厚重,拥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遗周”永久落户和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蚩尤的“祭尤节”之地,被称为“非遗之乡”。
如何唤醒沉睡的旅游资源,推动“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丹寨县通过“非遗文创产业化、非遗文旅融合化、非遗经济市场化”等发展模式,持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和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生产力度,让非遗“活”起来,乡村“火”起来,近年来在旅游市场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非遗文创产业化方面,丹寨县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引进广东省广州馥滢服饰设计有限公司,推动旗下品牌香云纱“我的搭配师”研发中心与丹寨银匠村合作成立丹寨馨苹文创研发有限公司,并将“我的搭配师”品牌总部作为银匠村蜡染服饰的研发中心,将蜡染与佛山香云纱国家级非遗相结合,实现双研发中心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推动银匠村的银饰、蜡染、苗族刺绣等产品提档升位、扩大产能和拓展市场。
在非遗文旅融合化方面,丹寨县通过非遗研学体验、非遗活动等形式,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打造了以万达小镇、丹寨县城、卡拉村、石桥村、排莫村为主线的20余个非遗研学点,重点打造造纸、蜡染、银匠等重点研学项目,探索设计“半日体验游、5日浅学游、半月中度研学、一月深度研学”等非遗研学旅行产品。截至目前,该县从事和参与非遗研学的作坊、体验点22个,全县非遗研学游年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
在非遗经济市场化方面,丹寨县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创业者、非遗文创设计师等,开办了17个非遗“微工坊”,并采取“非遗+文创+订单”的模式,将苗族蜡染、苗族服饰、苗族刺绣等传统非遗产品通过创新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市场需求。
2020秋冬伦敦时装周上,丹寨县的苗族蜡染用时尚的方式走出了国门,在首届“中国之夜”主题时装秀上亮相。2021年星巴克首家“非遗体验店”在北京开业,店内所有蜡染艺术品由星巴克与丹寨县非遗蜡染合作社联合打造,将非遗、咖啡文化、老北京文化融合,展示了一个传播非遗的舞台、体验艺术融合的第三空间。这些创新,证明了非遗融入当下应用场景的更多可能性。
同时,丹寨县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产品“走出去”,组织该县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产品参加全国、全省、全州各项非遗手工技艺类比赛和会展,加强与全国非遗匠人的文化交流,扩宽非遗传承人的视野。目前,苗族蜡染、苗族银饰、卡拉鸟笼、石桥皮纸等已与淘宝、京东、抖音、快手、微信H5页面等平台达成合作。同时,将苗族红酸汤制作、土酒药酿制、鱼酸制作等美食类非遗技艺,联合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现代化包装,并结合本地优势开发预制菜产品。截至目前,非遗特色手工业商铺销售总额达4.6亿元。
古法造纸研学“薪火”相传,鸟笼银饰锻造非遗画卷,飞针走线绣出文化自信……如今,丹寨县一代代手艺人、一辈辈工匠,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将非遗之花生生不息、璀璨绽放,该县非遗力促文旅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丹寨县游客608.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8.53亿元,游客数量、旅游消费均实现50%以上的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