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章杰
地处苗岭山间的黔东南州剑河县,丰富的林地资源,让林下产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群众家门口增收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而位于剑河县东部的观么镇,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在不断延链补链、发展壮大产业规模的过程中,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林下经济新路子。
观么镇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叠翠、切割剧烈,相对高差大,呈立体地形。地貌以低中山、低山为主,境内山高谷深,岭峻坡陡,最高海拔1388.5米,最低海拔443米。
辖区内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长夏短,春秋相连。有着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6.7摄氏度,相对湿度78%至84%,为林下中药材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环境基础。
冬至时节,寒冷的气温虽让观么镇银杏村白茶种植基地进入“冬眠”模式,但早前种下的白茶、百部幼苗却依然在这崇山峻岭间顽强生长,焕发着绿色生机。
银杏村,由平夏村、白胆村、民村三个小村组成。该村以前主要以传统农耕为主,后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中虽土地资源丰富,但是鲜有人耕种。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银杏村一次性便向村民交付了26年的土地流转金,将该村无人耕作的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今年4月,在县、镇各级部门的支持下,银杏村规划种植了125亩白茶并套种100亩百部中药材,过去无人耕作的土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基地所处的这片山头,平均日照很充足,水源也有保障,理论上非常适合白茶的生长,不过因为地势较高,我们这里的白茶会比其他地方采得晚一些。”银杏村村委会副主任姜再桥表示,发展白茶、百部种植的初衷是为了村集体发展,如今种植白茶、百部后,基地已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务工400余人次,支出劳务费用近50万元。
“我现在来基地这里帮忙,不仅学到很多种植技术,一天还有130元的收入,同时还可以照顾家庭,好得很。”在百部基地实现务工增收的村民吴三妹说。
通过积极贯彻落实剑河县产业发展布局,近年来,观么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利用山林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优势,通过协调土地流转、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保障等系列举措,扎实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观么镇已发展中药材种植800余亩。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大户+散户”的联户、单户独立经营等模式。
在观么镇观么村,林下淫羊藿种植基地已完成今年的采收工作,在经营公司的帮助下,该村的5000余斤淫羊藿中药材从贵州大山走到全国市场。
“有公司的参与保障才能让我们产业发展有底气。”观么镇副镇长龙正堂说。
淫羊藿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市场需求稳定且逐年上升。因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淫羊藿的生长,2023年,观么镇在观么村种植淫羊藿100亩。今年10月,首批淫羊藿迎来了丰收,林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在种植初期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由县农投公司全面负责实施管理,项目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兑现收益,今年淫羊藿项目收入10万余元,惠及群众214户747人,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龙正堂说。
据了解,“保底分红”即从合作期开始,村集体每年可享受不低于利益联结项目资金5%的固定收益并逐年递增(第一年5%、第二年5.1%、第三年5.2%);“效益分红”即从项目所获得的年度纯利润中,按照入股财政衔接资金所占股份获得的收益分红。效益分红低于保底分红时实行保底分红,高于保底分红时实行效益分红。
除淫羊藿、百部外,观么镇还陆续发展黄精、博落回、钩藤等中药材产业,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种植技术和管理优势明显,且订单式种植,降低了市场风险,保障了药材的销售渠道。
观么镇将持续围绕剑河县“一主两辅”产业布局,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同时因地制宜将白茶、畜牧养殖等其他产业壮大发展,做大做强林下经济文章,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剑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