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 祝玲玲
历经十五年的改革和发展,遵义市新蒲新区一座新的现代化城市应运而生。据统计,截至2023年,新蒲新区城镇化率69%,相比202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4万多人。这些年来,如何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下、有发展”?新蒲新区正在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与持续推动。
畅通进城路
留在一个城市长久生活发展,户口关系到个人的身份认同,更与子女教育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户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遵义市新蒲新区全面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同时也放宽进城落户条件。
“遵义市四城区外,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等到新蒲新区实际租住半年以上且办理居住证的公民,都可以按相关规定落户新蒲。”遵义市公安局新蒲分局出入境大队副大队长韦涛介绍,为免去群众来回跑的麻烦,新蒲公安分局采取了“一窗办”办理,省内户口迁移办理立办立得。2020年以来,全区17个公安窗口已开通“一窗办”权限。
此外,为让跨县(市、区)、镇(乡)安置人员办理业务更加方便,新蒲公安分局为有跨县(市、区)、镇(乡)安置人员的派出所开通“就近办”权限,同时授权办理省内异地居民身份证,方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办理户籍和居民身份证业务。
打破权限“壁垒”后,县(市、区)内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可自由选择在安置地或迁出地办理各类户籍、居民身份证业务,实现搬迁群众户籍业务在非户籍地“一站式”办结;跨县(市、区)安置的,实行“受办分离”和“首接责任制”,由安置地根据规定受理、收集材料预审后内部流转至户籍地,户籍地办结后经受理地派出所送达群众;对需要将户口迁移至安置地的,在安置地公安派出所“一站式”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免收《居民户口簿》工本费,并提供一次免费寄递居民身份证服务。
“我们更换户口时,是社区收集我们资料统一帮办理的,我们没跑一步路、没花一分钱,感觉很方便、很暖心。”从永乐镇飞云村搬到新蒲新区松源社区六号还房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困难群众李满玉说,搬到新房没多久,她们一家人就将户口簿进行更换,拿到新户口的那天,她感觉自己是真正的城里人了。
“前几年,我因工作搬来新蒲,由于孩子要读书原因,把户口从四川迁到了新蒲。办理速度非常快,身份证信息立改立得,户口本等了两天就拿到了。”居住在新蒲新区新中街道的居民黄学和说。
自2021年以来,新蒲新区为更快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纵深推进户籍业务“放管服”改革,随着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户口迁移迁入地“一站式”办理工作全面启动,实现所有户口迁移在三省(市)的“跨省通办”,申请人只需在迁入地申请,迁入地和迁出地公安机关协同办理户口迁移,不再向群众出具迁移证件。
生活有保障
让人“进得来”只是第一步,进了城还得“留得下”“过得好”。
2017年6月,来自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桐梓县、仁怀市等县市的322户搬迁群众住进新蒲新区松源社区六号还房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们的身份也从困难群众、农村人转变为新市民,过上新生活。
“搬进来的时候,电视、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在这里住了7年,已经完全融入这里。”李满玉说,在飞云村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住在半山坡,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来这里才过上了好日子。
走进李满玉家里,只见客厅被收拾得干净整洁,取暖桌上,李满玉亲手制作的手工花不但承载着她对现在生活的热爱,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新蒲新区建成安置还房项目29个30374套,建成面积约322万平方米;已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共计完成22405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建成投用保障性租赁住房1882套,已分配公共租赁住房2875套。
为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松源社区六号还房小区在规划之初,就将幼儿园纳入建设计划,并对随迁子女的学费进行补贴。如今,位于松源社区六号还房小区内的新蒲新区第七幼儿园已迎接了一批又一批适龄儿童。
“我们针对辖区脱贫户、监测户其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期间的教育支出都有一定补助。并将四城区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新蒲新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帅录中说。
“因为户籍问题,当时我还很担心女儿读不到书,没想到在社区登记入学申请后,开学前我们就收到了入学通知书。”2021年,李朝刚带着家人从务川自治县到新蒲新区务工,按照规定,他持有效居住证和户口簿原件到居住地所在社区进行了审核、登记,经业务主管部门复审通过后,区招生入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全区学位情况,将其女儿安排入学。
近年来,新蒲新区对新区购房人子女入学给予支持。凡在新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的购房人,凭相关证件,其子女可享受相对就近入学。
除教育保障外,群众最关心的莫过于医疗保障问题。身份转变后,曾经的医保也由新农合转变为城乡居民医保,新市民开始享受同城同待遇,部分特殊人群还享受优待政策。
“针对监测户、脱贫户等特殊人群,医保缴费上有一定补贴,并且还享受第三重医疗救助,以及倾斜救助。”新蒲新区社会事业局医保服务股股长杨丽君说。
为了增加新市民们“留得下”的底气和获得感,新蒲新区社会事业局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涂再林是贵阳市息烽县户籍人员,他计划长期定居在新蒲,由于担心其在新蒲新区参加2025年医疗保险后,原在息烽县办理的“脑梗死”贵州省省级慢特病病种待遇中断,不能享受慢特病待遇,2024年10月24日,他来到新蒲新区政务大厅咨询医疗保障相关政策。新蒲新区社会事业局了解情况后,立足于群众需求,立即电话联系息烽县医保局确认慢特病待遇资格认定情况,在办理2025年居民参保业务的同时为其续办了慢特病。
为有效遏制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新蒲新区严格落实本区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2024年以来全区困难群众享受“先诊疗后付费”2125人次。
未来有希望
有产业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人集聚,人集聚了城镇化就加快发展了。近年来,新蒲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服务业,强大的产业支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
道路成网,产业成片,高标准厂房一眼望不到边……走进新蒲经开区,数家企业生产正忙,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遵义洪熙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肖洪浪正专心致志地挨个将纸盒上的气泡刮出。2018年6月,他从三渡镇高峰村搬迁至虾子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小区,搬离偏远山村,他不但住上新房,也有了稳定工作。
“我在这里上了3年班,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拿差不多5000元。这里离家不远,我每天开电瓶车上下班,十几分钟就到了。”肖洪浪说,除他以外,同小区里,还有两个搬迁群众也在这个公司上班。
据统计,新蒲经开区共有企业290多家,带动就业11000多人。
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造血”功能,新蒲新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企业,将加工厂开在了搬迁群众的家门口,鼓励群众自力更生,帮助更多居民实现就近就业的愿望。
走进位于松源社区二楼的遵义新航路航空物流有限公司食品分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曾经空旷的场地已被分隔成一间间办公室、生产间和包材库。不久,一批群众将在这里实现就业。
“我们引进的遵义新航路航空物流有限公司食品分公司,主要开展食品包装业务,目前工厂已装修完毕,开工后,将带动小区内20余人就近就业。”松源社区党支部书记敖廷强说,近年来,松源社区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引进企业进社区、以及开展技能培训等多方式、多渠道,已实现六号还房搬迁群众户均1.9人就业。
在新蒲新区,以林达美食街、黔北老街、中建方圆荟等为代表的美食购物街区,在带动新蒲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仅林达美食街一个街区,就有400余家商户入驻,带动群众就业700余人。
而就在前不久,林达美食街旁,新蒲新区又一条商业街——新蒲步行街开街,这条1.1公里长的商业街,涵盖特色餐饮、名优小吃、非遗文创、零售百货、连锁餐饮等多种业态,共有96家商户。据统计,目前新蒲步行街已带动群众就业500余人。
当前,新蒲新区正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断拓宽与成渝企业合作领域,而不少成渝地区企业也看中新蒲新区作为黔川渝结合部魅力新城的独特优势与广阔前景,到新蒲新区投资兴业。2023年以来,成渝地区前来新蒲新区投资兴业的企业已有12家。广阔的发展前景,注定为更多人创造更多就业机遇。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蒲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不断呈现良好势头,新蒲新区通过开展组织实施“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服务活动和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创业不断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宏观词,新蒲新区从就业、医疗、教育到住房保障方方面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新市民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让新型城镇化道路迈向更高水平。
(本版图片均由遵义市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