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乌当红韵 历久弥新

乌当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 (贵阳市乌当区委宣传部供图)

高伟

画笔,勾勒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岁月灯盏,照亮跨越历史的革命精神。

在贵阳市乌当区这片热土上,革命先烈、建设者用赤诚与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红色精神,孕育了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如今,这抹生生不息的“红”,已然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亮丽底色。

从传承红色基因到用好红色资源,近年来,乌当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立足红色热土优势,深入挖掘长征文化、抗战文化、三线文化的丰富内涵,做足文化传承与创新、宣传教育、旅游融合的大文章,让缕缕红色文脉绵延不绝,凝聚成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造就了这片红色沃土的独特新韵。

三线记忆:两代人光影传承

在乌当区新光里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静静矗立,馆内整齐排列着由新添光学仪器厂(新天光电厂前身)制造的测微光度计、大型工具显微镜、投影仪等各种大型光学仪器。每当看到这些仪器,张锦华都能感受到三线建设时期父亲那一代人的艰辛与付出。

据张锦华回忆,1966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父亲跟随上海光学仪器厂内迁到乌当区,成为了一名金属零件切削加工技术工人。那时的新添光学仪器厂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工厂也只是初具雏形,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父亲每天一站就是8小时,腿经常会水肿,但依然充满激情,连上厕所都是一阵小跑,直到退休那一天。

“三线建设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父亲的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地烙印在了张锦华的心中。

1995年,非专业出身的张锦华成为新天光电厂第二代技术工人。初入职场的张锦华负责光栅玻璃尺制造,面对陌生的领域和复杂的工艺,并没有退缩。

“白天埋在图纸里研究,晚上回家也不停地琢磨,遇到技术难关,就通宵达旦地研究。”张锦华说,不到三年时间,他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光栅玻璃尺制造的每一道工序和工艺,并能独立完成制造。

张锦华说:“我从小就听着父亲讲述三线建设的故事长大,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那些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我也要像父亲一样,传承三线精神。”

如今,张锦华已经成长为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时也是光学仪器制造的技术骨干。他带领团队成立了影像测量仪生产车间,并深入研究、攻克技术、完善工艺,让产品迭代升级,影像测量仪销量从每年10多台增加至每年500多台。

“‘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是父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张锦华说,传承和发扬老一辈三线建设精神是新一辈的责任。

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光影传承下,如今,重组后的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逆境中成长,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专精特新企业迈进,营销网络辐射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了乌当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小山村里日子红

冬日,小雨蒙蒙,乌当百宜烈士陵园内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展馆内,珍贵的历史照片与饱经风霜的革命文物交相辉映,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和乌当地区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红军长征历程艰辛、意义重大;1935年,中央红军在乌当区百宜镇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布依老人与红军文告、张文英冒死救红军、百姓冒死掩埋红军烈士的故事感人至深……讲解员蒋娟正在为17名参观者讲解,在她的口中,一件件红色往事被“活化”。

“走进这里,就仿佛走进了活的历史教科书,更增添了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参观者谭书平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在红色历史的浸润下,百宜红军烈士陵园现已成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及贵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新增研学课程及红色项目体验,弘扬传承红色文化。

“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我们着力打造‘红色课堂’和品质研学‘主阵地’。”展馆负责人顾支亮介绍,除了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示,重走长征路、百宜阻击战战壕模拟体验,还推出了采摘、露营、农耕体验等一系列特色红色旅游项目,满足参观者多样化需求。

“红色旅游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式、互动式旅游转变,旅游产品更加多样,游客体验更加丰富。”顾支亮说,今年以来,百宜烈士陵园已接待参观群众超3万人次。

红色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家雨福农家乐老板郭青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我的农家乐在旅游旺季一天能接待800名游客。”郭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目前百宜镇已形成了山上有果、林间有茶、地里有菜、田边有花的农意田园小镇。培育了研学基地、茶园、儿童乐园、露营基地、农家乐、民宿等3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村集体发展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红色沁润: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乌当,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红色文化名片。

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上,乌当区倾尽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红色文化项目。黄连红军村、百宜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地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团建的热门基地,吸引着游客前来瞻仰、缅怀。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同样备受乌当区重视。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五个“一”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大力创作红色文化文艺作品,电视专题纪录片、书籍、美术作品等层出不穷,为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在新媒体的助力下,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而深入,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的专栏、推出的短视频,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

一直以来,乌当区深耕红色文化,将辖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同农业产业、民俗文化、健康养生、自然生态等资源深度融合,做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出了百宜红色文化体验线路、黄连红军村红色文化线路、三线文化体验线路三条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产业链明显延伸,红色旅游强势出圈。

展望未来,乌当区将继续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完整与安全;深入挖掘长征文化及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传承红色精神;利用新媒体资源构建红色文化的深层记忆,让红色文化成为教育民众、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此外,还将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拓宽发展路径,形成联动红色线路IP,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助力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2024-12-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433.html 1 乌当红韵 历久弥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