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千万工程”展现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塑造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板,描绘了美丽乡村的生动图景,指引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千万工程”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塑带动了乡村产业、文化、治理、生态、民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近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调推进,农村发展基层基础巩固加强,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因地制宜经验,围绕“富在农家”推进乡村产业高效发展。我省各地努力践行“两山”理念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一产,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省辣椒、蓝莓、茶叶、食用菌等生产规模位列全国前列,贵州黄牛、麻江蓝莓、镇宁蜂糖李等一批公共品牌成为鲜明的“地域icon”。强化二产,聚焦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贵州绿茶、贵州刺梨、生态贵椒等精深加工的“贵字号”农产品,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连接三产,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丰富农业产业功能和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配套服务,加快乡村旅游、乡村电商、乡村民宿、乡村康养等业态发展,不断扩大乡村消费。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创造的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认识和把握乡村发展实际,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传统农区,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推进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是我们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好“三农”工作的普遍方法。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守正创新经验,围绕“学在农家”推进乡村文化润心育人。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贵州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我省各地全面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发挥好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群众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大力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四项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领域技能人才队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抓手,强化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设计高质量文创产品,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创造的根据时代发展和村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理念和方法,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是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统筹协调经验,围绕“乐在农家”推进乡村治理和谐有序。推进“千万工程”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要重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我省各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建设善治乡村。坚持走好“三治融合”路径,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制、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因地制宜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红黑榜、寨管家、民族团结食堂等有效办法,提高乡村治理综合效能。建设平安乡村。利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等基层治理机制,组织联户群众开展信息采集、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法治教育、邻里互助等,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建设数字乡村。构筑“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信息平台治理体系阵地,加快构建“1+3+N”应用服务体系、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实行村级数据填报“一张表”制度,实现了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畅通了村民办事、议事、说事渠道。实践证明,“千万工程”构建的“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凝心聚力形成团结奋斗、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良好局面的重要手段。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绿色发展经验,围绕“美在农家”推进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千万工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以村庄的整理和整治建设为切入点,重塑了农村人居环境,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我省各地注重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要求,统筹规划“三区三线”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两改两治理”试点,整村推进农村改厕改圈、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对废弃物、污染物等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广农业企业循环式生产、种养加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城乡壁垒、释放农村需求潜能,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共享的乡村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千万工程”推动“两山”理念在乡村成功实践,从改善农村环境为切入口的整治行动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抓手。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久久为功经验,围绕“党建引领”夯实乡村发展基层基础。“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强有力领导保证了“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我省各地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省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紧盯“急难愁盼”问题,围绕“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5个方面重点,提出了30条政策措施,明确了为基层减负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思路举措,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推进工作落实、服务广大群众。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工程,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扩大,战斗力、凝聚力越来越强。建立比学赶超良好机制,深入实施“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成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乡村党组织进行科学评价、全面排队分类,培育典型、整顿后进。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创造性地建立的“一把手”负责制和“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是在“三农”工作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和治理优势、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关键所在。
(执笔:姜贵和、刘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