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兆霞

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实物纽带

孙兆霞

重安江水碾群。杨爽 摄

“屯堡遗迹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屯堡社区人文关系和社会合作的见证。”贵州民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兆霞认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活态遗产的视角看,屯堡的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合作之间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同样,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不应仅仅关注其物理层面的意义,更应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孙兆霞以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和黄平重安江水碾群为例指出,这些遗产不仅为本村及上下游村落保证了四季灌溉、泄洪等,更重要的是,在维护和使用这些生产生活的工程与工具的过程中,家庭及村落间的合作秩序得以体现。

“通过这种方式,屯军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成为了连接驻军百姓与当地少数民族情感的桥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孙兆霞表示,如今的屯堡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活态属性特征,是屯堡文化的重要展示渠道。

在孙兆霞看来,研究屯堡遗迹,寺庙是绕不开的话题。“从东部的入黔门户镇远至威宁、盘州等地,随屯军一同来到贵州的还有山寺与村庙,这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信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建筑也承载着600余年屯堡文化。”孙兆霞说。

“此外,卫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土司儒学的进步,至少激发了土司阶层对儒学的兴趣,这对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安顺文庙作为卫学的代表,正是制度化教育进入黔中地区的生动写照。”孙兆霞说,如今的安顺文庙不仅是屯堡遗迹的一大亮点,也是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实物纽带。

--> 2024-12-24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兆霞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366.html 1 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实物纽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