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的中原文化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而600多年前的江淮习俗和风物却在屯堡被流传了下来,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历经岁月流转,逐渐成为了屯堡人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园。
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会长、安顺学院教授张定贵长期从事屯堡汉人社会研究。在他看来,屯堡人的婚丧嫁娶礼仪保留了较多汉族的传统,有着诸多仪式,体现了屯堡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江淮习俗的文化记忆。
“屯堡人有着完整的岁时节令(会口)习俗,从农历的正月到腊月,几乎每月都有相关活动,他们踩着农历这一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延续一代代人传下来的习俗,遵循对应的社会活动编排方式,记忆着、传承着祖源地的文化和中华文化。”张定贵说,这些相关的习俗和活动是屯堡人与周边其他民族、其他人群在文化符号上的一个重要差别。
张定贵认为,民俗与民众密不可分。一方面,屯堡民俗文化对屯堡人的精神孕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人们对屯堡民俗文化的传承、生产和再生产,巩固了屯堡民俗文化及其文化生态系统,两方面不断地产生良性循环,使屯堡村落社区形成了很好的公序良俗。
“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屯堡民俗承载着屯堡人的日常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和文化情感。”张定贵谈道,诸如“抬汪公”“跳地戏”等习俗,表现出了屯堡人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族源认同和历史进程的认同)、价值认同(忠义仁勇、保境安民等理念和行为的认同),使他们形成了连接中华大传统的定向记忆机制,这对于今天所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