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地戏表演者们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随口而唱,应声而舞,演的是忠义仁勇,唱的是精忠报国,台上如有“千军万马”,一瞬间将天地拉回金戈铁马的战场。
“没有丝竹小调的柔媚缠绵,只有金鼓齐鸣的雄浑高亢。这不仅是一出戏,更是一堂历史课。”看过地戏的游客发出感叹。表演中,演员们在对唱里传递出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刻诠释,他们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正义的守护者,让地戏成为屯堡文化的活态记忆。
地戏这一古老的传统戏剧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戏剧发生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生动教材。
来自安顺的“00后”小伙儿周顺,打小在家人的影响下接触了地戏。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地戏班子里度过的,那时的他见证过地戏的辉煌,那是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是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的人气与热情,是无数外国游客到贵州必须一睹地戏风采的吸引力。
周顺介绍,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地戏的表现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六百多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地戏对于我们屯堡居民来说,除了闲暇观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通过地戏传承下来的,这些故事从小就引导着我们积极生活。”周顺说,自己选择学习地戏,不仅是因为爷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地戏自身的魅力也让他痴迷,他想要将地戏继续发扬和推广下去。
作为年轻一代的地戏传承人,这些年来周顺也一直在地戏传承和创新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如今的地戏在保持精髓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精简、浓缩,通过更多自媒体的手段让地戏得到更多样化的传播,也让来到贵州的游客能够听得懂、看得懂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