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学体制建立之后,迭经数代人的努力,一批军屯世家的子弟先后叩开科举之门,开启了科甲兴隆、代有人出的家族传统,助推了贵州文教的兴盛,加速了贵州的文化融合。
“在明朝将教育列为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朝廷在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要求驻黔官员‘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地方史专家厐思纯说,治国驭民的政策指引下,贵州各府、州、县学和书院乘势而起,治黔官员们以振兴文教为职责,建文庙、办书院,大力提倡儒学、培养人才。
贵州在明朝建省,同时明朝也是贵州文教事业勃兴的关键时期。明嘉靖九年(1530),贵州籍官员田秋向朝廷奏请独立开科,为黔地士子免除了跋山涉水远赴他乡应试的困苦。
在厐思纯看来,对于当时“钱赋所出不及江南一大县”的西南省份贵州而言,贵州在开科后的300余年间,涌现出大批在科举场上脱颖而出的杰出之士,是贵州文教星空中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可以说,明清时期是贵州文教发展的转折期,两朝共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一探花’的骄人成绩,被人誉为‘俊杰之士,比于中州’,凸显了贵州士人的风采。”厐思纯认为,大大小小的官学、书院,点燃了贵州文教的星星之火,又沿着驿道形成燎原之势,才有了“君看缥缈綦江路,万马如龙出贵州”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