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卫学渐兴人文蔚起

崇文重教传播儒家文化

安顺文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明初建省,迎来文教发展契机

据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所编著的《中国移民史》记载,在明朝洪武大移民中,数十万移民进入贵州。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和演变,中原文化在这些地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推动了贵州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影响至今。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他就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在西南边疆需要广设学校、传播王化之道。

由于前期征战云南的军事需要,明朝在贵州沿途驿道设立了许多卫所。作为明代贵州最先出现的官方机构,卫所办学渐兴。在安顺府文庙修建后,贵州境内先后创立了20多所卫学,在全国的卫学密度中居首,由此衍生出一大批卫所进士。

这些卫所出身的进士是明代贵州进士的主体,通过科举考试,他们既实现了社会流动,得以提升自身地位,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沿着朱元璋的思路,明成祖朱棣在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行省。建省后的贵州,入黔驿道日渐畅通,中原文化和儒家文化得到快速传播,为贵州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和人才基础。

“建省以后,最开始明朝规定‘贵州所属有愿试者于湖广就试’,然而途中山险路陡,考生们赶考艰险、水土不服,还没赶到考点,已身心俱疲。”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地方史专家厐思纯说,当时贵州乡试录取额数是明朝十三省中最少的。

明宣德二年(1427),由于“缘去湖广路远,于云南为近,宜就近为便”,明朝规定贵州就试云南。但贵州士人赶赴昆明参加乡试又多在盛夏时节,酷暑难耐,山高路险,盗匪横行,增添了考生赴考的风险。

在明朝中前期众多赴考的贵州士人中,偶有几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功名。

明正统十二年(1447),出生于贵州平越卫(今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的黄绂赴云南参加乡试中第五名,翌年进京赶考荣膺进士,成为平越历史上首位进士。

3年后,来自普定卫(今贵州省安顺市)的赵侃同样奔赴云南参加乡试,中第二名,后在明天顺七年(1463)考取进士。他不仅成为了安顺的第一位进士,也是贵州较早任职京师贵为九卿的官员之一,是身受皇帝赐祭葬的大臣,对安顺的学风具有开风气之功。

厐思纯认为,赵侃考取进士后,安顺的士子习尚大变,本地的官学和私学在办学机制方面也渐有转变,由尚实用而趋于向成就功名演化,为后来在贵州省举行乡试打下了基础。

书院兴起,开自由讲学之风

在赵侃乡试中举那年,出生于兴隆卫(今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军人家庭的周瑛同样中举,并于明景泰五年(1454)参加京城会试,中甲戍科进士,成为黔东南中进士的第一人,时年22岁。

黄平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周长春介绍,少时聪慧好学,千里跋涉至四川泸州求学的周瑛,历官40余年,为官清廉,甚有声名。他说,“明朝贵州的草庭书院就是由周瑛创办的,该书院泽被后人400余年,使黄平一地‘科甲辈出,甲于他乡’。”

主持书院的10余年间,周瑛激励学子上进,遵循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邀请地方博学鸿儒到书院讲学,邻近州县来黄平就学者日益增加。为黄平及黔东南一带培养出不少有识之士和杰出人才,也让草庭书院之名不胫而走,成为当地学风淳正、学子勤勉向学的最有影响的学府之一。

明正德年间时,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驿(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坚持著书立说,创办龙冈书院,同时受聘主讲于贵阳文明书院,开启了贵州自由讲学之风,使得“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而观如睹”,将贵州的书院教育引向了巅峰。在王阳明的带动下,其弟子和入黔官员纷纷投身教育,流风所至,各地相继创办了21所书院。

据史籍所记,从明初至明崇祯三年(1630),贵州共建官学47处。官学与书院、卫学、府学等其他类型学校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教育体系,使无数学子凭科举踏进仕途,获得功名利禄,实现人生价值。这些人走出去的同时也会反哺家乡,重视家乡教育事业,用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当地教育添砖加瓦。

作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贵州清平卫(今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进士孙应鳌曾创办了山甫书院和学孔书院,还开辟正学书院等,晚年归乡更是致力于讲学著述。

如今,漫步在黔东南州锦屏县隆里古城(原龙里守御千户所),还能感受到盎然浓郁的文风,一座龙标书院,见证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门楼上“文教昌明”“秀挹南山”诠释了隆里人重视文化教育的美好寄托和愿景;门楹上“开科第”“书香第”“科甲第”等彰显了隆里崇文重教的风尚。

独立开科,万马如龙出贵州

科举制度下,当地士人考取秀才、举人,中进士,点翰林,其数量的多少无疑是评判一个地区文教成果的重要标准。更多的学子进取功名不仅催生了各地书院的兴起,也促进了各府州县卫学的发展,为贵州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新契机。

明万历间,贵州文教日盛。在厐思纯看来,贵州的独立开科是最直接的动因。“开科后的贵州,让更多的士人免受了科举乡试长途奔波的劳苦,参加乡闱的人数不断增长,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角逐于科举场上,促进了知识阶层自下而上的流动,调动了各阶层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其实,在明嘉靖之前,当时在贵州主政的历任官员都曾多次向朝廷疏请独立开科取士,但迟迟未能如愿。据《贵州省志·人物志》记载:“嘉靖八年(1529),田秋上《请开贤科以宏文教并增解额疏》,获准后于嘉靖十六年(1537)在贵州首开乡试,取士名额由21名增至25名,贵州文士从此登科者不绝如缕。”

后来,田秋还写下《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亦得到朝廷的允准,在府学、卫学之外,增设州学、县学,以广文教。

此番开科,贵州不仅仅有了更多的举人、进士名额,更因全新的教育格局,承贤启智激活了更多贵州人的思维和智慧。

《贵州通史》对此有载,“人才联袂而起,俊杰之士比于中州,各方面都涌现一批英才”,足以反映出开科后贵州文教的昌盛。

云贵两省入翰林院授职第一人的邱禾实,被称为“明末贵州第一奇才”的谢三秀,诗画兼长、抗清不屈的杨文骢,才华横溢、政绩卓著的周渔璜、周钟瑄侄叔,被誉为《聊斋志异》评点之翘楚的但明伦,被尊为“沙滩三杰”的郑珍、莫友芝与黎庶昌,以及后来的“三鼎甲一探花”,还有张之洞、丁宝桢、李端棻等,可谓“人才日盛,科不乏人”。

“据史料载,从明初至明崇祯三年(1630)的200余年间,在华夏的科举场上,贵州士人考取了上百名进士和千余名举人的好成绩。”厐思纯说,这些进士和举人大多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屯军及其后代,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明朝大兴文教的大环境和书院风气的熏陶下,他们发愤图强,走出大山,在科举场上与中原士人互争雄长。

明清两朝,贵州设学官、建文庙、办官学、创书院,大力提倡儒学,培养人才,科举贤才辈出,贵州文脉延绵不断。

--> 2024-12-24 卫学渐兴人文蔚起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326.html 1 崇文重教传播儒家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