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村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信仰及建筑风格等文化事象,相沿成习,形成独特的屯堡村寨、特殊的屯堡文化,成为汉民族文化在迁徙环境下生存、传承、流变、建构的典型范例。”在贵州省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大学教授李建军看来,600多年来,屯堡文化既与当地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也保存了自身特点,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特征。
清咸丰《安顺府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故多江南大族。”明初,明王朝遂行“北守南进”“调北征南”的国家战略,两江、中原地区的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纷至沓来。“屯堡的建立,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与政治色彩。”李建军说。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于屯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活态化存续到现代。”李建军介绍,屯堡人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源自江淮中原,在当时无疑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让屯堡人油然而生自豪感、优越感,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固守文化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进,明代卫所制度销蚀瓦解后,民族间隔离的状态逐渐松动、崩解,族群间关系日趋缓和,“汉夷杂处”“和平共处”局面进一步扩大。
“屯堡汉族族群与少数民族的居住空间逐步演变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李建军表示,一代代屯堡村民具有适应所处环境的先天性禀赋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可塑性潜质,与周边少数民族融洽相处,尊重彼此差异,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同时,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
“遥望江南三千里,家国情怀六百年。”李建军认为,虽岁序更替,维系屯堡人的精神纽带却亘古不变,“即屯堡人绵延数百年卫国戍边崇高的自豪感、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悠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