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阳 通讯员 祖海雪)12月19日,在郑家营村玉米地里,3台残膜回收机正轰鸣着穿梭其间,将农田中的残膜快速卷起,集中回收到后置的聚膜框中。所过之处,土壤中的残膜被清理得一干二净。
据了解,秋收后,大量使用过的废旧地膜残留在田间地头。为了给农田减“负”,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以草海镇郑家营村为试点,大力推进机械化残膜回收处理工作,以此降低农田地膜残留量,改善土壤环境,推动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目前,威宁已组织5台农膜回收机进行试验,计划在年底完成5万亩农田残膜回收工作。回收的农膜可以进行加工利用,如制作塑料制品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据介绍,威宁已建成农膜回收网点50个,其中草海保护区周边网点9个,引进机械化合作公司1个,扶持废旧农膜加工利用企业1个。“我们正在谋划800万元的中央衔接资金项目,争取机械化回收全覆盖。”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宫连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