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王兴恩:发明“牛人”扎根筑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沈安永 余军

“2004年7月12日,我从云南乘坐火车到贵阳,开启了我的‘贵漂’历程。”时隔多年,中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协会高级专家、贵州省工程系列建筑专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王兴恩依然清晰记得,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贵阳院)工作的那一天。如今,王兴恩已经是一个扎根贵州20年的老“贵漂”了。

“我深感幸运,能够赶上西电东送水电开发的黄金时期。”提及所取得的成就,王兴恩感慨道。

王兴恩专注于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的设计与研究,初入职场便迎来了贵州洪家渡、董箐水电站的建设。尽管只是作为一名新员工进行适应性锻炼,但能够参与这样规模宏大的项目,让年轻的王兴恩心中充满了自豪,干劲满满。

在中国电建贵阳院老一辈工程师们的引领下,王兴恩勤于思考,潜心研究,迅速成长。2011年,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他成功申请了一项双缸悬挂式液压机油缸防挠装置的专利技术,这让他认识到发明创造专利技术并非遥不可及,从而激发了他创新发明的热情。从此,他成了中国电建贵阳院的创新发明“牛人”。

多年来,王兴恩作为第一发明人,共获得378项专利授权,包括120项我国授权的发明专利、256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美国、南非授权发明专利各1项;在水利工程闸门技术领域申请专利305件、授权专利254件。

“发明创造的过程,也是解决工程建设难题的过程。就像你们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一样,我把技术应用在项目上。”说起技术,王兴恩显得异常兴奋,“我们始终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来思考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

作为“贵漂”,王兴恩始终致力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在工作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打造一支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是王兴恩的新目标。他提到,自己曾受益于中国电建贵阳院资深专家们的“传帮带”精神,并希望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展望未来,王兴恩计划带领团队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攻克更多技术难关。

--> 2024-12-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201.html 1 王兴恩:发明“牛人”扎根筑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