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谢六逸出生于1898年,他家在如今贵阳老城区中心的圆通街。这条街如今集中了各种粉面店、咖啡馆、火锅店和面包店,是贵阳烟火味很浓的一条街。一个多世纪前,谢六逸从这条街上走向人生的广阔天地——1919年留学日本,毕业后回到上海。从商务印书馆到复旦大学,从主编各种文学刊物到创办复旦大学新闻系,从译介外国文学到著书立说……成为著名的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以及成果丰厚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
抗战开始之后,谢六逸携家眷回到贵阳。贵州文学前辈蹇先艾比谢六逸小8岁,抗日战争开始以后,他也从北京回到贵阳。1937年冬天,两人在贵阳第一次见面,一见如故。蹇先艾在文中回忆在贵阳见到的谢六逸:“他每隔一两天,总要到上海迁来的大夏大学去上课。我住的那条街是他的必经之路。他的身材高大,挟着一个大皮包,有时坐人力车,有时步行,大家一望而知他是一位大学教授。有时下课较早,他照例要到我家来坐坐,共话诗文,或者同到内院李独清家去翻阅他收藏的那些古书珍本,共同欣赏。”
1938年,经谢六逸发起,蹇先艾、齐同、李青崖、张梦麟、刘熏宇等在《贵州晨报》创办《每周文艺》;1941年,他们又在贵阳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贵州分会,号召贵州广大文艺工作者拿起笔来,参加战斗。1942年,谢六逸在贵阳兼任贵阳文通书局副总编辑,创办文通书局编辑所,聘请苏步青、竺可桢、白寿彝等各界名流担任编审委员,出版百余部高水平书籍,使贵州出版业达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