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黔贵大地,热火朝天。寒风虽凛冽,却难掩工业生产的勃勃生机,设备更新更是成为今年工业领域企业重点工作之一。
“原来每天生产1万吨砂石需要8个人的生产线,更新设备后,2个人便能完成。”贵阳矿能集团北部绿色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伯毅说。
连日来,贵阳矿能集团北部绿色建材有限公司的工作重点就是进行新设备调试。“在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以及超长期国债相关利好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引进了50余台(套)先进智能设备,替换落后低效设备35台(套),设备投资累计达6513万元。”王伯毅介绍,设备更新后,砂石生产能力将从300多吨/小时提升至1000吨/小时,年产可达300万吨,延伸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干拌砂浆站产业链条,减少原材料二次物流,发挥聚能效应,商品混凝土年产量可达100万立方米,干拌砂浆年产量可达30万吨。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抢抓国家出台“两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委,打好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撑“组合拳”,赋能工业企业设备更新。
通过实施《贵州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任务,致力于推进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包括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实现生产数据的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
“新设备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王伯毅说:“就拿砂石骨料生产线来说,更新后的生产线与过去传统生产线相比,综合运用创新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建设的大数据集控和调度中心,应用数字化软件、三维可视化管控、一体化智能管控等平台进行综合可视化生产管理,可使生产车间达到无人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生产安全风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设备更新,特别是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已成为我省工业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持续塑造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举措。通过实施《贵州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工厂建设;依托《贵州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政策一览表》提供的政策扶持,遵循《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的指导,广泛应用智能控制和远程干预技术……我省正全面推动工业设备的智能化更新,以期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效率及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贵州天香宜实业有限公司乘着国家“两新”政策的利好东风,完成了包括菜籽智能立体筒仓、20吨/天的全物理压榨、精炼机组等62台设备更新,将原有全人工操作设备及流程全部接入智能端口,实现智能制造系统及溯源系统打造。
“设备更新后,公司的生产效率将提升45%,消除了水洗环节,油脂精炼综合成本下降14%。”贵州天香宜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丹介绍,此轮淘汰原有生产线上的压榨、精炼、灌装等低效老旧生产设备,更新先进高效数字化压榨、灌装设备和试验检测设备,更新节能、环保、零排放的精炼设备,有效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推动工业领域智能化设备更新,促进先进产能规模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对于我省加快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贵州国塑科技管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省内规模较大的专业从事新型塑料管道研发、制造及销售的新型环保科技企业,同时也是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通过此次设备更新升级,引入绿色循环智能制造设备,致力于打造绿色循环智能制造新型建材生产示范基地。
该公司董事长郭宗智说:“我们淘汰了落后的32条低效且超期服役的挤出机等设备,新购置了18条先进高速生产线及配套设备,并更新了在线监测、能源管理及智能控制等系统,此项目的重点在于提升新材料工业设备的整体水平,推动设备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作为我省首批绿色循环智能制造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的重大示范项目,贵州国塑科技管业有限责任公司聚焦于绿色循环智能制造进行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后,将配合安顺高新区“新型建材产业园”,共同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绿色循环智能制造示范产业园。
加速推进企业的设备迭代与技术革新,能显著提振工业活力,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引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关键策略。今年以来,我省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通过实实在在的“资金红包”,激励企业加速设备升级与技术改造的步伐。
设备更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更是推动生产方式实现重大突破与转型的关键驱动力。(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