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苗族蜡染技艺简介:
蜡染是安顺市、黔东南州丹寨县以及毕节市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中称为“务图”,意为“蜡染服”。
苗族蜡染分为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图案大致可以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两大类。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丹寨苗族蜡染则更倾向于使用自然纹样,大花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织金苗族蜡染则以细密的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包括铜刀(蜡笔)、瓷碗、水盆、骨针、谷草和染缸等。首先,需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去除纤维中的脂质,使其更易于点蜡和上色。接着,将黄蜡加热融化成液态后在布料上绘制图案,点完蜡花的布料需用温水浸泡,并放入已发酵的蓝靛染缸中反复浸泡多次,最后用清水冲洗掉浮色,再将其置于沸水中煮制。随后,蜡染作品还需经过反复漂洗,以确保残留的黄蜡彻底脱净,才算完成。而丹寨蜡染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添加茜草根提取的红色和栀子提取的黄色进行拼涂。
按照苗族传统习俗,女性都需掌握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女儿。她们亲自种植蓝靛和棉花,纺纱织布,绘制蜡花,浸染剪裁,代代相传。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蜡染艺术为核心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及社交方式等习俗文化。其产品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如女性服装、床单、被面、提包和背带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深受游客喜爱。
2006年,贵州省丹寨县申报的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贵州省安顺市申报的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申报的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芳:
千年“窝妥”生生不息
一圈圈细密而均匀的纹路,宽度与间隔皆恰到好处,双头自中心起始,向外缓缓延展,形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这便是传承了近千年的窝妥,丹寨县白领苗族独特的图腾象征。神鸟、蝴蝶妈妈与年年有余的鱼,共同环绕着窝妥纹样,寓意着对自然的深深感恩。
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芳,正耐心地为前来选购文创产品的顾客讲解着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精美的花纹皆出自手工蜡刀之下,每一笔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绘制窝妥需心细如发,心静如水,方能确保线条的粗细与间隔始终如一,这也是衡量技艺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杨芳心中,窝妥纹样是无比神圣的。自幼学习蜡染技艺的她,15岁时便已能制作盛装,岁月的磨砺让她练就了这一门绝技。
杨芳的蜡染作品广受赞誉,她曾受邀前往北京、香港等地进行技艺展演,所到之处,作品皆被抢购一空。随着市场对苗族蜡染需求的日益增长,她敏锐地抓住了机遇,组织周边村寨的姐妹们成立了合作社,运用苗族蜡染技艺创新设计新潮产品。其中,蜡染制成的包包、围巾因其美观实用而备受青睐。目前,她们正着手于2025年蜡染产品的设计构图。
在坚持苗族蜡染产业发展的同时,杨芳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她先后在丹寨县的中小学开设特长班,培养了18名徒弟。她表示:“带有窝妥纹样的衣物意义非凡,绝不能失传。”杨芳期待与大家一起努力,将蕴含千年窝妥的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