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竹海翻翠浪,千山竞风流。
沿着赤水河畔,进入赤水境内,蓉遵高速两侧目之所及皆翠绿,宛如偌大的“翡翠”,镶嵌于黔北、川南、渝西接合部,更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1990年撤县设市时,赤水市就提出生态立市理念,把生态作为发展之基和强市之源。该市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不断压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持之以恒跑出生态接力。竹林面积从20年前的50余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3.4%增加到82.51%。
“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赤水奠定了坚实发展基础,因为赤水很多产业本来就是生态产业。”赤水市发展改革局局长王昌彬说,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赤水市着力将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价值,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
赤水发挥当地130余万亩和周边地区300余万亩竹资源,以及好山好水产好酒的优势,构建“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河谷酿酒”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了“竹、药、醋、鸡、酒”五张名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大力推进生态竹木循环产业建设,带动培育涉林加工企业近400家,实现生态资源转变为优势产业,全市生态工业增加值占比超90%。打造景区景点40个,成功创建遵义首个5A级景区,10万余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
如今,赤水市地区生产总值跨入百亿级,农业、工业、旅游“三分天下”,竹产业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
2020年5月,赤水市被贵州省列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之一;2022年初,又被纳入全省“一市一示范”改革名目。赤水市成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赤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方案》,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该市在6个乡镇分别建设6个各具特色的试点项目,即生态康养旅游产业价值实现示范点、特色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示范点、生态特色民宿价值实现示范点、生态旅游补偿+洁水渔业价值实现示范点、乡村振兴+生态产业价值实现示范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以物质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康养产品为核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点,为赤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多元化路径。
2022年9月,赤水市成立了贵州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成功发行首批10万亩竹林碳票,制定《赤水市丹青碳票管理办法(试行)》。赤水市还将生态资产(林权)作为抵(质)押物,配套推进生态产品确权颁证、抵(质)押登记、价值评估、交易流转、风险缓释、抵押物处置等机制建设,有效激活了生态产品的金融属性,拓宽了生态融资渠道。
此外,赤水市还从项目化开发、区域化协作、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打造和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入手,围绕“竹、药、醋、鸡、酒”五张特色名片,加快推进赤水生态经济品牌建设。同时,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托山区做优生态农业、聚焦园区做强绿色工业、提升景区做优康养旅游,赤水市已形成全绿色产业链。“赤水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仅是社会的公共品,更应该是市场的畅销商品。”王昌彬表示,赤水市还将聚焦以竹代塑、白酒、绿色农产品、康养旅游、民宿等重点领域,抢抓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东西部协作等机遇,按照延链补链思路强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及粤港澳大湾区对接,进一步提高生态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