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赤水翠竹“七十二变”

赤水市融媒体中心 张浪

竹都赤水,丙安镇山林里,一根根翠竹摇身一变成为牙刷、竹杯、竹吸管……村民生活向“新”而行,向“高”攀升。

竹林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冬季清晨,在丙安镇三佛村切片厂,村民江泽华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将一车又一车的竹子称重后卸货,竹子经过传送带,变身竹原料。

三佛村切片厂是东西部协作落地赤水的项目之一,由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投入70万元助力建成。

“现在一吨竹卖530元左右,大家都砍竹卖,开在村里的切片厂现金收购。年底,竹农还有分红。”和江泽华一起忙活的村民许长江说,这儿家家有竹林,砍竹也养竹。今年6月开始,他在切片厂打工,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三四百元。

丙安镇立足本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因地制宜,对上争取项目,将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拓宽竹农致富路,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两不误。

全竹利用变竹签竹筷

宝源乡联奉村有绿意盎然的竹林,那淡淡的竹香便如细水长流般,悄然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林子附近有楠竹加工厂,村民们在各条生产线上忙碌,一根根竹子从断料、开片到冲条、筛选……最后成为竹签、竹筷,各个环节井然有序。

“乡村产业振兴,我们决定从竹子破题。”联奉村党支部书记王陈介绍,依托本地丰富竹林资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引进加工企业进村设厂,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只要勤快,不同工种的月工资从3500元至5000元不等。”村民们干得多赚得多。

如今,联奉村的竹制品部分销往川渝地区,部分对外出口,订单源源不断,大伙干起来更有劲了。

竹子做成大产业

赤水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依托国家“以竹代塑”的好政策,吸引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落地,持续完善竹产业链,接连生产了竹柄牙刷、竹杯、竹吸管、竹纤维餐盒、竹筷、竹酒托……让竹制品多元化发展。

同时,竹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竹渣等竹废料可以再利用,经粉碎加工成机制竹炭,而竹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回收利用,供竹质产品烘干工序使用。

赤水未来的竹产业发展势头好,越来越多的企业下“竹”功夫,不断开发新的“以竹代塑”产品,把竹子做成大产业。

--> 2024-12-1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953.html 1 赤水翠竹“七十二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