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夏民
12月3日,毕节市赫章县平山镇中寨村,372个农业大棚整齐排列,村民正忙着起垄、覆膜,为蔬菜种植做准备。
“今年通过农村‘三资’清查,我们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共7094.42万元。其中经营性项目16个,折价4557.75万元……”问及村里的家底,村党支部书记杜天洪认真盘算起来。“如今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台账明晰,更有利于村里开展各项经营,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三资”管理更规范,才能更好产生效益、惠及群众。
为摸清村级集体“三资”底数,毕节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推动出台了《毕节市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指南》《毕节市农村集体“三资”清查操作流程(试行)》等工作机制,探索推行“三清四查五健全”(“三清”:清钱、清物、清地;“四查”:查系统、查档案、查实物、查线索;“五健全”:健全清产核资部门联审机制、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健全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机制。
“‘三清’明确了清理范围,解决清什么的问题;‘四查’指出了清理方法,解决怎么查的问题;‘五健全’提出了监管路径,解决了如何管的问题,构建起了农村集体‘三资’从清到查再到管的监管体系。”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清四查五健全”工作机制已在全市各区县推广。
在织金县绮陌街道三架山社区,摸清底数的“三资”正逐步被盘活利用。
“搬进菜市场后有了固定摊位,收入也稳定了。”说起经营环境的改善,在该社区农贸市场卖蔬菜的周永仁感慨不已,之前他一直在外面流动卖菜,风吹雨淋,生意时好时坏。
周永仁能搬进农贸市场,告别“流浪式”卖菜。得益于三架山社区规范“三资”管理,拓展了便民服务空间。
“按照市里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工作要求,我们社区的‘三资’目前全部摸排清楚,并得以盘活利用,比如我们集体所有的摊位、门面全部投入经营。”社区党总支书记伍宁虎说。
同样,在织金县三甲街道,大戛社区党支部书记邓昭贤向记者介绍,之前,该社区存在集体固定资产未统计、集体资金管理混乱等情况。通过采取“三清四查五健全”工作机制进行摸排整改,现在社区“三资”情况已摸清,还开设了集体账户并聘请财务进行管理。“社区固定资产价值未摸清时是630万元,现在摸清了有2800多万元,家底厚实了,发展也更有底气了。”
“开展‘三资’清查,是为了让底数清、情况明,管理更加规范,使其更好发挥效益。”织金县农经站站长向波说。
据毕节市委副秘书长、毕节市农业农村局(毕节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建旭介绍,今年4月中央和省启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市纪委监委牵头抓总,联合市直相关部门,全力推动农村集体“三资”集中整治工作见实效。其间,毕节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组建8个包县指导组,常态化下沉县、乡、村指导,压实县乡责任。同时,培训市、县、乡、村干部2.9万人次,提升干部“三资”管理业务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已排查发现农村集体“三资”问题7780个,移交纪检监察部门问题线索218件,挽回村集体资金2635.92万元,办成群众可感可及实事超过9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