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刘悦 张云开
12月2日,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九龙广场旁的大米加工厂建设如火如荼,这座占地450亩的临江新型集体经济大米加工厂预计在年底建成,计划于明年水稻丰收时投产。
临江村水土肥沃,大米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今年2700多亩水稻基地收获稻谷250万斤。但因合作社生产场地局限、无法办理食品安全许可证等原因,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村里的贵州香临三新水稻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2024年仅生产商品大米15万斤。
为让优质的临江大米打开销售市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再次拨付100万元,帮助临江村建设新的大米加工厂。工厂建成后将拥有一条现代化的大米加工生产线以及仓储车间、包装车间、化验室。
“工厂建成后,日加工大米量从现在的7000斤增加到30吨,加工能力覆盖周围5个乡镇,为临江大米进一步打开更广阔的销售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临江村党支部书记龚光勇说。
瞄准乡村振兴“靶心”,产业协作有“道”。自2021年香洲区与凤冈县结对协作以来,围绕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打出协作“组合拳”,谱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凤冈县河坝街道水河村,千亩高山茶园层层叠翠。南嘉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过俊涵正统筹一批生产材料进入茶园,茶叶加工厂里,2条碾茶生产线和1条抹茶生产线设备即将安装,为明年抹茶生产做好准备。
“这些设备是东西部协作资金帮助建成的。”过俊涵介绍,新设备投产后,公司除了继续生产大宗茶外,还可年产100吨抹茶,产值从400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直接带动周围2个村、150户农户就业。
好山好水出好茶,凤冈县是贵州绿茶核心产区。珠遵两地选择新茶饮赛道,重点支持凤冈县特色优质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将提升新茶饮初加工及培育新茶饮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凤冈新茶饮高质量发展。
立足特色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好,从品牌打造、产品研发、销售等环节,山海携手推动产业升级,香洲区助力凤冈县农产品走出大山,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产业集聚成势,进一步放大发展效能。珠遵两地充分利用协作优势资源,立足凤冈实际,携手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带,辐射带动区域内乡村全面振兴,一个个分散的产业被“串珠成链”,广袤乡村逐渐迈向“连片协调、共同富裕”。
凤冈县琊川社区,琊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玉洪正在核对即将发往珠海的16000斤大米,“我们与珠海市菜篮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12月20日之前这批大米就能出现在珠海市民的餐桌上。”
几十公里外的凤冈经济开发区,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根根绵细的生丝在机器的抽动下从蚕蛹中不断剥离。公司建立期间,香洲区为该公司投入了东西部协作资金400万元,新建4000立方米鲜蚕茧冷冻库,每年按照协作资金的5%为凤冈县天桥镇天桥村、花坪社区鱼跳村各分红10万元。
结对协作以来,珠遵两地聚焦凤冈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打造茶叶、蚕桑、肉牛、生猪及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品类5个,助推凤冈县茶叶、肉牛、蚕桑三大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猪、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稳步提升。
以发展促振兴,凤冈、香洲两地持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广“东部企业+凤冈资源”“东部市场+凤冈产品”等合作模式,注重优势互补,强化供需对接,努力构建两地产业合作新格局。
2024年,凤冈蚕茧增收10.93%;锌硒茶品牌价值达39.17亿元,全国重点产茶县域排名上升至第14位,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牛肉金额超3亿元,其他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壮大。
结对以来,珠海驻遵义工作组携手遵义市凤冈县培育打造消费帮扶品牌2个,打造菜篮子稳供基地1个,助力凤冈优质农特产品成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累计销售金额突破11亿元,其中2024年帮助凤冈县农特产品销售额达3.416亿元,较上年增长26.52%。
山海携手情相牵,千里共绘新画卷。遵义市凤冈县和珠海市香洲区虽相隔1200多公里,但自协作以来,两地同向发力、同心奋进,为“山海协作”不断注入新内涵。一个个项目、一串串数字,见证着产业的发展、乡村的变化、群众幸福感的提升,两地将继续唱好“协作曲”,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优成效,全力以赴谱写东西部协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