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荔波:革命火种孕育板寨红

游客在荔波小七孔景区游玩。乔啟明 摄(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郎艳林

出荔波高铁站,向南驱车一个多小时,穿越茂兰喀斯特森林腹地,就到达毗邻广西的黎明关乡板寨村。进入村寨,“世遗胜地,革命板寨”的大字熠熠生辉。1930年初,为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红七军前委决定游击黔桂边区,在思恩遇敌,兵分两路进入黔境。1930年4月16日,军长张云逸率第二纵队从广西经黎明关进驻板寨。之后,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率第一纵队赶到板寨,会师于此,并将军部设在了这里。

“红七军是第一支进入贵州的红军队伍,在贵州高原播下革命火种。”红色讲解员罗芳细致耐心地为每一批前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人进行讲解。

红色是板寨村鲜明的底色。板寨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党校+红色现场教学点”模式,创新创优红色教育培训方式,打造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板寨村建立了黎明关党教实训基地,吸引了贵州省长征干部学院、各级党校等众多学员参与学习和教学。近年来,板寨村承接各级党校培训、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性教育及中小学研学达10万余人次,发展民宿10余家。

产业兴则乡村兴。以前,板寨村村民祖祖辈辈依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收益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板寨不断强化村级产业发展,摸索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种植了350亩红米、150亩紫米、230亩蜂蜜脐橙以及椿芽、辣椒、甘蔗和桑树等特色产业,带动全村9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我们先后推出了板寨红酒、板寨红果、板寨红米·紫米、板寨红椒等系列板寨红农特产品,实现了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板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岳说,2023年板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5万元。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如今,荔波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不断深化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争当贵州旅游发展的“样板”和“龙头”。

--> 2024-12-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903.html 1 荔波:革命火种孕育板寨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