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初冬之际,暖阳宜人。在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五甲村,一棵古柏枝繁叶茂,静静地伫立在公路旁。苍翠的树叶在阳光映照下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
这棵古柏树龄在1100至1200年之间,高达70米,树冠覆盖面积达180平方米,胸径为3.2米。据传,20世纪80年代初,萧克将军来到印江,在这棵古柏树下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怀梵净山》一诗,并将此古柏命名为“会师柏”。
“这棵古柏见证了90年前的光辉历史,也见证了革命老区90年来昂首奋进、砥砺前行的历程。”当地干部介绍道,“会师柏”已成为当地传承红色血脉的地标。
这棵见证了红二、红六军团胜利会师的古柏树,正见证着新时代革命老区的绿色崛起。
迈步“两山”之路的印江,多年来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全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红三军曾驻扎数月之久的刀坝镇,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黔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在该镇下寨坝、田坝、青狮、毛坝、洞沟、来安等6个村流转1200亩土地,用于种植“红美人”柑橘。
今年,“红美人”迎来大丰收,预计产量在60万斤以上。在电商直播的助力下,该镇的“红美人”远销省内外大市场,日销量超过3万斤,还带动周边150余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如果说一棵柑橘树托起了老区人民致富的希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那么一棵绿茶树则展现出印江党员干部改革创新、逐绿向新的风采。
明清时期,印江茶已香飘全国。得益于梵净山的天然环境,印江绿茶以其自然天成、品质优良而著称,并于2011年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目前,印江茶园面积已扩展至26.5万亩。每年清明前后,全县260多家茶企集中开采,全力生产。然而,春茶季过后,大多数茶叶加工厂便停工,仅有少数几家继续生产少量大宗茶。
为突破茶园效益不高、茶类品种单一等问题,印江自治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研判,形成了“稳规模、育主体、提质量、拓市场、促产销、融文化、创品牌”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决定以红茶作为突破口,研发印江独有的红茶产品——印江花果红。
“印江花果红”茶的成功创制,极大地提高了该县茶青的下树率,促进了茶资源的充分利用,延伸了茶产业链条,既满足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需求,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茶产业经济效益。
老树发新枝,老区展新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红色精神激励着印江各族儿女砥砺奋进,开创发展宏图,铸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