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编者按: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铸就传奇。在贵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坚持守正创新、担当实干,紧盯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记者深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左右江革命老区中我省部分县市,点面结合开展行进式观察,重点挖掘革命老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从红色印迹中追寻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展现革命老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生动实践和发展新颜。
“太震撼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里,有一道特别的数字“文物墙”,游客只要点击“墙”上的图片,里面的“文物”便会跃然眼前。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80%的文物都实现了数字化“上墙”。展陈方式从静态被动向主动交互转变,观众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触摸”文物“对话”历史,互动性得以增强,受到游客欢迎。
荔波大地,绿水青山。“这里满眼皆绿,空气中负氧离子丰富,感觉都要醉氧啦。”来到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的黔南州荔波县,广东游客张敏对这里的良好生态赞不绝口。
初冬时节,行走贵州大地,这片写满红色记忆的热土,生机勃勃。
“这款作品销路不错,纯手工编织,一件售卖上千元。”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社区返乡创新创业一条街,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编技艺传承人马毅,正忙碌着给藤编椅打包,等待快递员取货寄走。通过线上销售,马毅店里的藤制工艺品每年销售额达到了50万元。
从2009年十几万元到现在的上千万元,返乡创新创业一条街上的藤制工艺品销售额逐年攀升,板桥藤编已成全国知名品牌。
马毅还是“雁归来”客栈老板。客栈有30多个床位,夏天迎接避暑游客时供不应求。如今,这条街有100多家民宿、农家乐。今年,娄山关社区接待避暑游客2万人次,户均增收5万元。
娄山关——游客对这3个字不陌生。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渡赤水后,再次攻下巍峨险峻的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首次大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创作了气势磅礴的《忆秦娥·娄山关》。
如今,娄山关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娄山关景区核心区,还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遵义片区重点项目所在地。这片红色热土焕发新活力,红色旅游蓬勃兴旺。
“在我们的民宿可以清晰地观赏到世界第一高桥的全貌。”花江村布依桥缘居民宿负责人卢裕艳说。
位于北盘江畔的黔西南州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1935年4月,红三军团十一团主力在这里阻击敌军,掩护大部队顺利渡过北盘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以花江铁索桥红军长征阻击战遗址公园为主体的小花江景区,2022年被评定为AAA级景区。
如今,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花江铁索桥旁,花江峡谷大桥即将建成,建成后将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村正依托资源优势探索“红色+”文旅融合之路,红色旅游已经“起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贵州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内部给力,向外发力,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今年10月底,55辆“贵州造”新能源客车,分两批次经由中老铁路首次出口老挝万象,这是首次以非集装箱模式发运国际班列。
深化“东部+贵州”合作模式,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重点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日韩等地区加快扩大开放,坚持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贵州贡献、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贵州发展。
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国庆期间,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这里以秀美山水为代表的自然风景、以香甜黄粑为代表的特色小吃、以精致苗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品,已成长为叫响市场的富民产业。
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速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贵州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贵州是红色热土。遵义、铜仁全境纳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黔西南州全境、黔东南州和黔南州部分地区属于左右江革命老区范围。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这里,万里长征中的伟大转折彪炳史册;这里,各族儿女与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命运与共,在不懈奋斗中,书写着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千年之变”。阔步强国路,奋进新征程。如今,这片革命老区、红色土地,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