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雪娇 姜仕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化政策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
深化政策协同,完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一是明确发展方向目标。社会工作的发展应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社会工作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涵盖儿童保护、老年人服务、社区发展、心理健康等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服务弱势群体,政策应特别关注这些群体的需求,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还需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专业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构建系统全面的政策框架体系,完善服务范围体系、人员培训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管评估体系。同时,在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工作的特点和需求,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细化政策内容,明确具体操作流程、责任主体和考核标准,确保各项政策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针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社会工作需求,制定专项政策,提供精准细致的服务。三是确保政策的连贯性。政策制定要对社会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研,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加强政策衔接,制定新政策时,充分考虑现有政策的影响和限制,确保新政策与现有政策的衔接和协调。同时,对政策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政策能够适应社会工作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强化政策执行,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程序,确保政策能够有效执行。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中的问题,确保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社会工作发展活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社会工作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开展高质量的服务工作。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薪酬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同时,激励现有社会工作者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完善福利体系,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和职业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治格局。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发挥其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政企合作,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应对复杂问题能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应对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推动区域合作,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索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新路径。
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社会工作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确保社会工作者通过职业水平认证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者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注重社会工作者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着力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其服务群众的高效性。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在个案管理、团体工作、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评估体系。健全社会工作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标准,明确评估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将评估结果与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晋升、奖励等挂钩,激励社会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