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高等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担当

刘艳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抓手与强劲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支撑,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性力量,需要通过完备的教育体系和严谨的学术训练,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化部署,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育苗圃”,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适“新”而动。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要求,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较为缺乏,高等教育要革新人才培养范式,使学科布局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针对性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

引领科技协同创新、推动技术突破。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格局,高等教育机构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主动承担起攻克“卡脖子”难题的重任,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首先加强基础研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源泉。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应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突破。其次,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呈现出“单兵作战”和“小、散、虚”等特征,而有组织科研创新强调科研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整合,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协同优势。因此,要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技术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其高效运作和有效转化是新质生产力得以释放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应深化与产业界的合作,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科研合作,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趋势,调整研究方向和内容,使科研成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具应用价值。高等教育需要主动作为,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战场”,积极构建良好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加速新质生产力的落地生根。

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更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深化高校评价机制改革是高校解放生产力,有效参与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举措。面对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高等教育机构需勇于自我革新,建立突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质量与贡献”标准,以创新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强调高校的产出需适应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要求。此外,高等教育机构应通过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强化创新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推动评价过程透明化等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价方式,有效激发高校与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进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探索发展新模式、搭建全球合作平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搭建全球科技合作与共享平台是实现科技突破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步骤。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与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共同开展大规模科研项目,实现技术和知识的互补与共享,加速科学信息的全球流动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搭建全球合作平台,才能推动我国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得更多发展主动。

(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 2024-12-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868.html 1 高等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