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军 史文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具有促进文化认同、赓续文化血脉的功能,在文化功能上与思政课具有共通性。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担负着以文化人重要任务,通过思政课增强学生参与“四大文化工程”的自觉性和获得感,可以进一步发挥贵州特色文化优势。
提升学生文化认同。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深入认识贵州文化,自觉把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独特性和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定期举办以贵州文化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探究把历史、文化和社会学等知识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方式,展示贵州多元文化的和谐美。邀请地方文化名人、民间艺术家来校讲座,分享对贵州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思政课上鼓励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民族节日庆祝,体验和学习当地的文化。
提高教师文化融入能力。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定期培训,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开展现场教学、实地考察活动,让教师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贵州的地方文化。鼓励思政课教师使用视频、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案例教学、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堂中引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丰富贵州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建立共享平台,促进思政课教师与历史、社会学及文化学等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共同研发融文化、思政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文化阐述水平。
拓展学生文化参与的途径。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思政课应融入民族故事、传统习俗等文化元素,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社区调研、访谈活动等课外实践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思政课可以与当地文化机构、博物馆或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创设实践基地,也可以自主设计与贵州文化研究相关的课外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体验、学习和研究,以提升他们的文化实践能力与兴趣。举行贵州文化传承创新作品比赛,以支持激励学生对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和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丰富文化资源供给的载体。更新教材和教参,可以组织文化专家、教师和学生依据社会、文化变化,定期更新省情教材中有关贵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收集和整理贵州的文化资源,编制贵州文化手册,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参考资料。汇集贵州文化的视频资料和实地考察的信息,建设贵州文化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立地方文化研究基金,为思政课教师研究应用贵州文化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推动智库、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高校社科项目〔2021XJG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