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杨

贵州南山婆食品研究院实现了“植物+物理”多级核心保鲜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产品生产无需添加防腐剂;贵州南智云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工业数据采集实训台、南智云IOT服务平台和南智云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不少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安顺市乾辰谷材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经过技术攻关,成功让三层绝缘线在原有基础上减少2毫米至3毫米的熔损长度,提供了该产品国产替代化方案……

细数安顺市科创成果,科技赋能发展“含金量”持续上升。一项项新技术新成果的突破与应用,体现了创新驱动带来的巨大动能。

近年来,安顺市深入推进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持续加强对外科技协作,打造和布局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全市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截至目前,安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9家、中小型科技企业111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登记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21.09亿元。

推动科技创新,必须搭建平台、汇聚资源要素。

5月11日,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安顺分中心在安顺市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揭牌。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将生态食品产业打造成安顺支柱产业。

“通过平台搭建,公司不仅得到很好的指导性意见,还为我们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指导。”贵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研发专员龙正玉说。

贵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州南山婆食品研究院副院长秦伟军说得更直白:“科研平台聚集更多人才。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公司申请了60余项专利。下一步,我们将聚集更多人才,把南山婆的科研实力进一步转化成生产力。”

9月23日,安顺市乾辰谷材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举行“航空及其配套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该实验室将依托乾辰谷材在高新电磁线领域丰富的生产、研发、市场、技术经验和成熟的产业化布局,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安顺市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依托粤黔科技协作和校企合作等渠道,成功申报建设了2个省级科学家工作站、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促成了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地安顺。

“2023年以来,我们共建设了30多个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力得以不断提升。”安顺市科技局副局长郭正举说。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不断提升对外科技协作水平,开展多层次产学研合作,以人才驱动科技结硕果,也是安顺推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一环。

2023年6月25日,粤黔科技协作市级重点实验室授牌仪式在安顺市举行,安顺12家企事业单位被授予市级重点实验室,此举标志着安顺构建起“广州研发+安顺制造”“广州成果+安顺转化”合作模式,以解决安顺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等问题。

“能为家乡做点事情,我们非常愿意。”广东药科大学教授龙晓英是安顺人,借此契机开始对接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进行帮扶。

通过粤黔科技协作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安顺成功聚集在粤的80余名黔籍专家,并柔性引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20人、教授13人,以此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共实施省级成果转化项目9个。

此外,安顺不断加强对科技资源、科技力量、科技人才的统筹整合,通过采取“一个主导产业 一个共性技术平台 一批共享专家”模式,推动11家生态食品企业成立安顺市生态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并成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卫团队,探索破解实体产业企业育才难等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人才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产业强。当前,安顺正围绕科技创新这一强大引擎持续发力,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度安顺市获省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2023年以来,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创历史新高。

--> 2024-12-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787.html 1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