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农民当上画家,从泥土里长出“村画”。
农民画,画农民——画上绿岭青坡,画上灶炉柴火;画上白墙黛瓦,画上泥土乡愁;画上弯曲却平坦的小路,画上四季都不愁的粮食……以民族传统为根,以民俗为养,以自身生活为源,生于乡村、长于乡间的农民画,在乌蒙山间的水城大地生根发芽。
时间拨回1983年,彼时的水城县文化馆为筹集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农民画展,举办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当时,班上来了一个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民族服饰上的花纹他好奇,蜡染挑花里的技法他着迷。将所见所感付诸笔尖,年轻的徐承贵把民间风情跃然于纸上。
“农民画离不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更离不开这片土地。”农民徐承贵,用拿起镰刀的双手拿起画笔。镰刀挥就丰收的喜悦,画笔临摹喜悦的具象——《秋收》,成为水城农民画在全国的第一幅一等奖作品。
农民徐承贵,在心底种下一颗坚守传承水城农民画的种子,像守护他热爱的这片土地那样。这一坚守,便是43年。
在徐承贵深耕农民画,创造出属于水城农民画艺术符号的路上,儿子徐源也从年少时就开始蠢蠢欲动。
年幼的徐源并不知道农民画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直到高中一次和父亲的乡野采风,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艺术传承的真谛。
田地开垦在山腰间,半坡处的几所房屋毗邻而建。老人坐在屋前做着刺绣,丝线牵绕,父子俩目光流转。老人手下勾勒着祖辈传下的艺术,徐源第一次亲历造物人的艰辛。“对方喊价多少,父亲都没有还价,他平时可是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买的人。”
“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半山的房屋掩映在云烟之后,看着深一脚浅一脚踩出的泥印,父亲的话语在徐源心头回荡:“扎根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用劳作的双手传承每代人的记忆。”从那时起,农民画便成为徐源选择扎根的“土地”。
2012年,大二时,就读艺术相关专业的徐源开始创业实践——“把农民画打造成文创产品”,这与父亲“用农民画包装农民的产品”的理念不谋而合。同年7月,父子俩共同创办起水城夜郎风民族民间艺术开发有限公司——一个以水城农民画为基础,以本地苗族、彝族、布依族文化元素为素材,主打衍生品设计的年轻企业。
走访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借鉴发展模式,徐源打造起水城农民画主题艺术餐厅,将“食、住、行、游、购、娱”要素融入文创产业之中。
随着农民画产品范围不断外延,市场价值也日益凸显。为防止仿冒盗用、山寨抄袭,2011年起,徐源便开始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农民画,“当年注册了36项,2016年注册第二批近百项。2019年,我们把所有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绘画作品及当地苗族纹饰符号全部进行了整理登记,实现了水城农民画知识产权全类保护。”
“农家人不擅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美好生活的愿景都藏在画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农民画述说农民的心里话。”
房前屋后、灶台炭火,妇女拿起画笔记录人间烟火;课桌书椅、操场走廊,孩子面前的纸张铺满稚嫩童真的想象……乡村的墙面变成了露天美术馆、农民画博物馆;手拿锄头躬身田野的农民变成了“东方毕加索”,扎根这片炙热的黄土,农民画不断向上生长。
肩头扛起天光,躬身田畴四野,既有面朝黄土的坦然,也有踏平坦途的勇敢。近年来,水城区不断擦亮“农民画乡”的招牌,立足区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抓好民族民间艺术挖掘、打造和提升工作,让农民画在文化传承中弘扬壮大、在开发保护中开拓创新,实行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运作。
一抹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点红,是丰收时节的喜庆。从乡野走到市井,从符号转化为产业,传统与市场实践所催生的创意经济,让拓展文创产业链、丰富农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动能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