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科学城

“国字号”科创共享检测平台激荡创新活力

技术人员正在抽检。

数据分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摄影报道

随着各类检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让各种检测数据流动起来,将“信息孤岛”连成拥有海量数据风险监测的大数据检测中心?

贵州科学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打造检验检测聚集区。目前,贵州科学城仅“国字号”检测中心就达到7个。

11月7日清晨,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各抽样队,分别出发赶往全省各个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开展多达33个品类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样检测。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在食品抽样岗位上工作了13年的“老兵”张远均和同事取样、询问样品详细信息,对抽样场所、贮存环境、样品信息等拍照,填写食品安全抽样单、抽样告知书、封条、收据。完成后,张远均把食品安全抽样单交到经营者手中核对信息并签字确认,随后将样品贴上封条,做好防拆封措施,并向被抽样单位经营者支付样品购置费用。

贵州科学城内的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国家食品复检机构。实验室配备检验检测设备1000余台(套),拥有检验检测专业团队200余人,是全省食品检验检测领域的“排头兵”。

从八楼实验室的参观走廊可以看到,色谱实验室里主要检测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光谱实验室主要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重金属污染等;还有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及转基因检测。在这里,食品里的添加剂、农残、兽残、重金属等将无处遁形。

“中心自主研发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系统自2011年投入使用,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建立统一的云仪器数据采集平台,实现对无靶向性的仪器动态实时数据采集解析,连接检测管理平台,实现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解决检验检测仪器物联网化问题,实现检测机构内部无纸化办公,实现检验检测机构人机料法环测的数字化管理,进一步保证了检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品牌研发部部长王乾丽说,该中心通过食品检测仪器物联网化、检测流程的数字化、检验检测数字信息化,形成云技术应用标准,实现食品检测云技术应用。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有效盘活数据资产价值、推进数据流通交易是关键。如何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

通过检测,镇宁蜂糖李、修文猕猴桃、花溪草莓、大方天麻、贵定云雾贡茶、龙里豌豆尖等一批“黔货”凭借高茶氨酸、高钙、低膳食纤维、高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高儿茶素等独特品质特征,因综合评价符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基本条件和要求而入围名录。

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核发证书的农产品。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作为省内唯一从事相关鉴定价值评价授权机构,为贵州80余个特色农产品出具相关鉴定报告,以优质的长期营养品质跟踪服务受到了各级农业机构、相关企业的一致好评。

“我们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跟踪,用数据证明,贵州不但提供优质农产品、优质中药材,还能提供营养健康的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药用化妆品、药品等好产品。”王乾丽表示,通过检测,不仅能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也能帮助企业查缺补漏,及时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

作为全省检验检测产业发展高地,今年,以规划扩容为新起点,贵州科学城立足“服务全省科技创新、链接全国科技高地”基本功能,推动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重要平台。

在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投建的国家质检中心贵阳检验基地,拥有国家电子基础元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磷及磷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其中,国家磷及磷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项目的检验能力,具备国内一流水平,承担着各级监督抽检、风险监测等任务;提供发证检验、委托检验、职业卫生环境检测及评价、检验技术咨询等服务。

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支撑,贵州科学城在检验检测领域集聚一批共享平台,2023年检验检测收入超18亿元。贵州科学城还有中国科学院贵州省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省材料研究院、瓮福技术研究院等9家重点科研机构可提供大型仪器共享,磷矿石选矿及分析,聚合物材料质量检测和分析,3D打印解决方案,数据治理产品及关键技术服务等27项服务。质安交通、华大基因、金域医学等35家重点企业可提供精密微特电机、公路工程试验、生态环保、医学检验检测等400余项服务。

贵州科学城围绕科技、产业、教育、人才做好供给与需求服务,发挥科研资源力量和科技服务平台优势,提供原创技术成果中试熟化及人才科研实践服务,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 2024-12-17 贵州科学城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743.html 1 “国字号”科创共享检测平台激荡创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