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养鱼不用换水?带着疑问,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大狗场村的工厂化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这里原本是一个食用菌基地,但由于效益不好等原因,最后闲置了下来。”贵州现代渔业集团生产部部长助理、基地负责人裴光祥介绍,2023年,贵州现代渔业集团通过调研后,决定帮助村里盘活闲置土地,将这片闲置的食用菌大棚改建成现代化养鱼基地。
基地占地36亩,共有8个大棚,98个筒形鱼池。今年9月刚刚投入一批鲈鱼苗,目前存活率在90%以上。
尽管已是冬季,但大棚内依旧暖意融融,保持着恒温的状态。一个个蓝色筒状鱼池中,上千条鲈鱼苗在清澈的水中自由游动。
“农用大棚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即使在冬季,也能保证鱼苗正常生长,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裴光祥说。
和传统养鱼基地不同,该基地采用了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不仅能解决养殖尾水排放污染问题,也摆脱了气候、水源、光照等对渔业养殖条件的限制。
基地附近没有水塘、水库等天然水源,养鱼水从何而来?原来是鱼池下端通过管道连接的生化池在悄悄发挥作用。
生化池24小时作业,不间断处理基地养殖用水,再经过曝气后,重新经管道输送补给到鱼池,实现生态循环水养殖。除去部分蒸发和消耗量,每天每个鱼池仅需补充5%左右的水源即可,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经过处理后的鱼粪、饵料等,通过干湿分离后,则定期外运至贵阳农投沃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有机肥料得到二次利用。
不仅如此,和传统的鱼塘养殖模式相比,现代化工厂循环水养殖能节约更多土地资源。
基地养殖技术负责人刘才杰有着20多年的养鱼经验,他现场算了一笔账:“传统池塘养鱼,每亩地一个养殖周期能产2000斤鱼,而循环水养鱼,一个筒状鱼池仅50立方米,一个养殖周期就能产5000斤鱼。”
目前在贵安新区,除了养殖鲈鱼外,贵州现代渔业集团还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应用于“瘦身鱼”养殖。
所谓“瘦身鱼”,就是将传统养殖成熟的体态肥盈商品鱼通过仿自然环境养殖,经过2个月乃至4个月的多级清水“瘦身”养殖,使其成为去除泥腥味、多余脂肪的成品鱼。
位于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的“瘦身鱼”基地,通过采用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让一条条原本肥硕的草鱼、花鲢等鱼始终保持着逆流游泳的状态。
由于这些鱼儿一直在清水中做“有氧运动”,平均每条鱼可实现“瘦身”30%,肉质更紧实鲜嫩,近年来,已经成为广东、四川、重庆等地食客餐桌上的美味。
“目前,我们养殖的花鲢已经可以上市售卖,每斤批发价超过15元,较传统花鲢价格翻了两倍,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裴光祥说。
当下,贵州现代渔业集团打造的智慧工厂平台也正在调试中,将很快应用到贵安新区几个养殖基地中。
各个鱼池将装上水位传感器等设备,配合相关软件系统,实现对养殖生产工作实时监督、分析,通过一部手机、一套智能操控系统即可实现养殖基地精准化、集约化管理。
生态产业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关键抓手。贵州现代渔业集团在贵安新区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是贵州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化路径、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动案例,为其他地区发展绿色高质量农业产业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