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固废利用率超80%

大龙经开区入选“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近日,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公告,公示了9个“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其中,贵州大龙经开区以“循环经济+多元共治+智慧管理”无废园区模式作为贵州唯一入选该名录。

“无废园区”是指集绿色、低碳、循环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作为“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大龙经开区目前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80%。为此,记者近期深入大龙经开区,揭秘该园区如何通过循环经济、节能降碳及智慧管理等打造“无废园区”。

废渣变宝 资源循环利用

“我们通过沉淀、吸附、除杂等工序,将回收来的废旧锂电池中的无关金属剔除,仅剩下镍、钴、锰等有价金属,再通过调配占比,可作为主要原料返回到锂电池生产前端工序,实现废料循环使用。”

12月4日,在大龙经开区贵州红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外,公司副总经理张琦如此概述企业自主研发的“无机除杂工艺”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红星电子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深耕发展8年,如今企业年均处理1.5万吨废旧锂电池,钴镍锰回收率达98%以上、锂的回收率达95%以上。今年1至11月,红星电子实现营业额3.1亿元。

目前,国内超90%的镍、钴等电池原材料需要进口,动力电池回收是提升镍、钴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有效路径。精算“环保账”,相较直接开采矿石生产电池原材料,每吨电池再生利用可降低约70%的碳排放,红星电子也因此在2023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与此同时,另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汇成新材料与红星电子在废料利用赛道上“你追我赶”。

锰渣,特别是湿法制锰产出的锰渣,一直是新材料循环利用行业面临的难题,也是锰产业发展中的短板。

2021年,汇成新材料自主设计建设的利用硫化锰渣制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的生产线正式投产,该生产线也被锰行业认定为“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渣制备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线”。

“项目投产后,每天可处理约200吨硫化锰渣,产出约20吨锰金属量及1吨镍钴金属量,实现了将锰渣资源变废为宝。”汇成新材料董事长助理董雄文介绍。

节能降碳 换来指标“盈余”

14年时间,投入超4亿元与排污“硬磕到底”,这是贵州华电大龙发电有限公司交出的环保“成绩单”。

大龙华电所在的大龙经开区是一个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由于生产特殊性,这些企业几乎淘汰了传统烧煤自备锅炉作为生产热能,取而代之的是大龙华电统一供给的蒸汽热能。

园区企业用电需求和蒸汽需求较大,作为园区供电供蒸汽“大户”,大龙华电给园区12家新能源电池材料公司及建材企业供给蒸汽。

作为一家2006年投运的供电供汽“巨头”,与发电量、产汽量呈正相关的废物排放指标发出“预警”。大龙华电副总工程师赵志忠说:“2010年,随着产能增加,企业生产废气、废水、固废等排污标准接近国标临界值,致使我们不敢放开手脚生产,企业发展十分吃紧。”

2010年,原环保部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修订,大龙华电响应号召启动环保改造计划确保空气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通过超低排放改造,每立方米废气里,二氧化硫排放含量从原来近400毫克降至35毫克以下;氮氧化物排放含量从原来近100毫克降至50毫克以下;烟尘含量从原来的30毫克降至10毫克以下,电厂发电机组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显著降低。

14年时间,花费超4亿元,大龙华电用环保技改“长跑”换来了企业生产“心安”与排放指标“盈余”。作为贵州首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投运的火电厂,今年1至11月,大龙华电已发电28.28亿千瓦时,供给蒸汽热能161.8万吉焦。

智慧管理 固废“无处遁形”

“目前已有56家企业完成注册填报,实现了园区固体废物和危险固废产生单位全覆盖。”

12月4日,大龙经开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梁勇智向记者介绍,园区内的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将对这些企业单位所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固废等进行全程追溯,让固废“无处遁形”。

2022年起,大龙经开区依托贵州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工业园区减污降碳智慧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对园区内企业单位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24小时全程管理。

不限于固废监管,大龙经开区还在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工业废水收集处理等方面实现“无废园区”创建。

通过锅炉拆除、“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供热等措施,从源头上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100%,园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大龙经开区管委会投资8000万元,建立大龙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中心,日均处理工业污水5000吨。

今年1至10月,大龙经开区创造工业产值201.77亿元,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80%。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大龙经开区在去年获评工信部‘绿色园区’称号,目前‘无废园区’创建已取得初步成效,园区内企业废弃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资源循环利用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黄波说。

--> 2024-12-16 大龙经开区入选“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693.html 1 固废利用率超8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