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推行“联村党委+飞地经济”模式

“前店”销售“后厂”生产

王晓梅 周世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初冬的早晨,阵阵鸡鸣打破了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乌空村的宁静。养殖户潘兴发正忙着将一筐筐肉鸡装车,准备统一配送到“蒸领鲜”餐饮店。

“以前养殖本地鸡、稻花鱼等量小还不好卖,现在只要种得出、养得好就不愁卖。”潘兴发高兴地说。

近年来,雷山县坚持党建引领,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推行西江旅游市场为“前店”、联建村为“后厂”的“联村党委+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广东优食坊餐饮集团在西江千户苗寨成立公司培育“蒸领鲜”餐饮品牌。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兴、队伍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一条乡村共富新路子。

组织联建

“以前农产品没有销路,村民不敢种、不敢养,现在只要我们有产品,就能卖得出去,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现在我们旺季还供应不上,准备继续扩大规模。”乌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正文说。

从卖不了,不敢种、不敢养,到卖得了、卖得好,得益于“联村党委”的成立。

结合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实际,雷山县选取达地水族乡偏远特色村组建达地生态产业发展联村党委,在产业规划上由联村党委统一调度、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筹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

今年新增2个村党支部加入“联村党委”,从原来的4个村增加到6个村,“联村党委”组织架构更加完善,组织联建优势更好发挥。

“联村党委让我们找到了一条抱团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让村里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副书记、小乌村党支部书记杨州说。

谈话间,杨州给记者看手机里保存的一张张销售发票,有小黄牛、小母鸡、稻花鱼、蔬菜、猪肉等,成为村里的农特产品源源不断走出大山,销往外地的有力凭证。“现在平均两三天就集中送一次货。”

产业联兴

今年9月中旬,达地水族乡举行产业联村分红大会,乌空、也蒙、排老、达地4个村共发放分红20万元。“企业给村庄分红,这在达地乡还是第一次。”王正文激动地说,通过几个村抱团发展产业,乌空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联村党委”领导下的联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兴农春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与广东优食坊集团有限公司(西江蒸领鲜公司)、雷山县供应链公司等签订订单,落实订单式生产,定向采购合作村小黄牛、黑毛猪、吊水鱼、林下鸡等生态食材,以餐饮店为体验销售平台,宣传、销售雷山原生态产品。

同时,建立“保底+股份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联建村的保底分红共20万元,将广东珠海优食坊集团在雷山实施项目所获利润全部投入公司主营业务或投资雷山县生态产业发展,不断开拓延伸联村党委食材供应链。

目前,蒸领鲜餐饮店已向达地生态产业发展联村党委订购160余万元原生态食材;带动5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养殖产业,280余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或销售,辐射带动达地水族乡10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30余万元。

队伍联动

夜幕降临,千户苗寨的灯次第亮起,宽敞明亮的西江“蒸领鲜”餐厅内,食客正愉快地享受着美食。

刘安丽穿着传统苗族服饰,妆容精致,面带微笑站在店门口迎客。她曾任达地水族乡也蒙村党支部书记,如今是达地水族乡产业联村党委书记。

去年9月,根据达地水族乡统一安排,刘安丽到西江蒸领鲜挂职店长助理,学习接待客人、介绍菜品等。

“从来没有做过餐饮服务,但想到是在为村里的产业谋出路,很努力地去适应。”刘安丽介绍。去年10月1日,餐厅试营业,食客爆满,“当时就觉得这个项目选对了,餐厅生意越好,我们的农产品销路就越有保障。”刘安丽说,现在村里的产业有了稳定销售渠道,村民可在家安心养、安心种。

达地水族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模式,加大力度培养带动联村党委所属支部党员队伍。选派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到县域内签约店挂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经验。

“联村党委”还积极组织优秀业务人员赴省内外相关冷链物流公司交流学习,聘请结对帮扶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作为“联村党委”合作村的“荣誉村长”,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

--> 2024-12-16 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推行“联村党委+飞地经济”模式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688.html 1 “前店”销售“后厂”生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