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用心守护 静待花开

韦巍老师(右)在基地与家长交流教育心得,倾听家长心声。

公益武术课上,教练带着来基地上课的孩子练习武术。

更多精彩请扫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史可心 摄影报道

“韦老师,最近小艋(化名)考了600多分,在全班排前三名。”几天前,小艋的班主任告诉韦巍老师。

而就在三个多月前,韦巍第一次见到15岁的小艋时,他还是一个不愿接触外界的孩子。

韦巍是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家教家风建设实践体验基地的负责人,也是广州市黄埔区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小艋和13岁的弟弟是她的辅导对象。

今年3月,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六盘水市工作组六枝特区小组支持下,六枝特区在塔山街道聚福新苑社区引进了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的实践基地。

几年前,小艋的母亲离开了家。一年前,他和弟弟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回学校,就连他们的父亲也没办法。六枝特区塔山街道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都曾上门劝学,均告失败。

基地老师们听说后,决定去家访。前两次家访,没有效果,兄弟俩还是坚持不读书。9月9日第三次家访,小艋被说动了,表示愿意回校。小艋的父亲双手合十,连声对韦巍说:“谢谢你们。”

很快,塔山街道办理了兄弟俩的入学手续,韦巍也陪着他们到学校报到。现在,兄弟俩正在融入学校生活。

“专业知识加上足够的真诚和耐心,就能用生命影响生命。”韦巍说。

为什么要将项目放在安置社区,六枝特区副区长江明权表示,要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做看得见的工程,也要做“看不见的工程”。

六枝特区有25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陪伴问题如何解决?“引入专业机构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初衷。”江明权说。

近期,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就明确提出,要构建家校社有效协同育人的“教联体”。

“孩子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提供耐心、持久的陪伴。”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主任、心理咨询师唐吴华认为。

她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22年冬天,在贵州某地帮扶期间,当地某社区一位男孩情绪很不稳定,不愿意去学校。

唐吴华说:“见到男孩,我没有劝他,而是和他聊天。我给他看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照片,说自己的生活经历。我问他,愿意做一个帮助他人的人吗?”

男孩点头说愿意,唐吴华知道,这是一个有爱心的男孩。接着唐吴华告诉男孩他是有价值的,要实现价值,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规划。

之后一年,通过耐心沟通,一天,男孩突然告诉唐吴华他想回学校了。他说:“是你们让我走了出来。”

男孩返校后,唐吴华还特地找到班主任沟通,使其更好融入学校。“家校社联动,成效才长久。”唐吴华说。

如今,这个家教家风建设体验实践基地,每晚都会传出孩子的笑声,除了心理咨询,他们还在此接受课后辅导、上兴趣班、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等。

这些年,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办产业、促就业的脚步不停,而旨在实施智志双扶、心灵关怀等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让更多搬迁群众收获着稳稳的幸福。

--> 2024-12-1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604.html 1 用心守护 静待花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