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双杉
记忆中的儿时,每逢假期就会去外婆家。外婆家在平塘县牙舟镇,镇上弯弯曲曲的小路边和灰白色的泥巴墙角,随处可见各种坛子、罐子、碗、烟斗等陶制品,还有最受孩子们喜欢的“马嘘嘘”……那一件件色彩斑斓的陶器,一直刻在我的记忆中,让我愈加痴迷。
牙舟陶因产于平塘县牙舟镇而得名。听年长的老人们说,1958年牙舟陶社扩建时,镇上的人砍了一株6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大枫香树,在大树的根下发掘了很多陶瓷残片。根据树龄推断,这些陶瓷的生产时间应该在600年以前。在一些贵州的志书中,记载了牙舟陶的起源和独特的生产技艺。细细品读这些记载,慢慢揭开牙舟陶的神秘面纱。
牙舟陶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也是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贵州省志·轻纺工业志》中记载,明洪武年间,江西人杨正真入黔主掌六硐长官司。之后,移居平塘的江西人日渐增多,逐步将陶瓷技艺带入牙舟。随着漫长的岁月积淀,到清末民初,陶工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陶器制造技艺,牙舟陶生产也得到快速发展。极盛时期,陶窑遍及牙舟冗平以及附近的高寨、小寨、新寨、衣楼等处。《平塘县志》记述,高寨、小寨以生产日用坛子著名,还流传着“高小两寨坛子”的说法。后随着各处生产渐渐衰落,仅冗平保持兴盛并延续至今。
牙舟陶除了销售省内各地外,还远销滇、桂、川、湘等省,以及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行牙舟陶生产的农户最多时发展到100多家,陶窑48座。至1949年,牙舟日用陶发展到20多个品种。
《平塘县志》记载了解放后牙舟陶的发展情况。1955年建立了牙舟陶器供销社,后又更名为牙舟陶瓷厂。牙舟陶仍延续着传统陶艺匠人“练泥靠牛踩人练,成型靠手工,干燥靠太阳,烧窑靠松柴”的原始生产工艺,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牙舟陶产业的不断支持,牙舟陶瓷厂新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制泥、成型等部分工序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1961年,政府采取贷款、拨款、派人外出参观学习、请师傅传授技术等措施进行扶持,牙舟陶由原20多个品种发展到80多个品种。1978年发展到238个品种,其中美术陶达118个。1981年增至280个品种。
要了解牙舟陶,不得不先了解牙舟陶窑。牙舟陶窑颇具地方特色,它建在缓坡边上,沿山而上,像极了一条向上攀爬的小龙,因此也称“龙窑”。《贵州省志·科学技术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明清以来贵州省内使用最广的为古窑爬坡柴窑,一般建在倾斜度20度左右的山坡上。1973年,学习外地隧道窑余热利用经验,至1985年,平塘牙舟陶建立了隧道式推板窑用于陶器烧制。
牙舟陶器制作材料取自当地俗称的“白胶泥”,当地人也称“糍泥”或“濡泥”,白胶泥是牙舟镇特有,储藏丰富。此泥呈灰白色,质地柔软,有很强的可塑性。牙舟本地白泥胎质不同于其他地方,塑造出的泥胎通常给人一种敦实厚重的感觉,风格古朴,很有质感。
牙舟陶器主要分为餐具、用具、玩具三大类。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记载,制作方法有模压成形、手捏雕塑等。《贵州省志·轻纺工业志》也记载了牙舟陶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拉坯、注浆、印模等,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提到:牙舟陶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盛饭菜用的碗、碟、钵,饮酒、沏茶、煮药用的杯、壶、罐,抽烟用的烟斗,照明用的台灯、灯盏,装饰用的花瓶、花盆,写字用的墨盘、笔架,祭祀用的香炉、烛台。也有一些可爱的动物“陶化”产品。据志书记载,牙舟陶玩具完全是陶瓷艺人手工捏制的,多为贴近农村生活中的小动物,鸡、鸭、牛、马、狗、蟹、龟等,手法夸张,造型生动活泼。传统的牙舟陶各类作品无不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由于过去牙舟镇生产生活自给自足,与外界鲜有联系,逐渐形成了牙舟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制陶工艺品中一枝独秀,这一风格是由特有的造型、釉色、纹饰三方面要素所构成。
牙舟陶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贵州省志·文化志》中提到,牙舟陶在艺术造型上保持稚拙的民间风格,神韵别致,独树一帜。而且陶土无污染,釉质不含铅,柴火烧制,盛放食物经久不变味。
牙舟陶常以绿、黄、褐、蓝这四种颜色为基本的釉色,孔雀蓝是牙舟陶最常见的颜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在传统工艺中,绿釉又以柴窑烧制效果最佳,也最容易发生窑变,烧制后的作品的釉色碧翠雅致,冰裂纹路晶莹润泽。《贵州省志·轻纺工业志》记载,牙舟陶在沿用草灰釉和石灰釉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玻璃釉。玻璃釉的制造是以普通玻璃瓶或窗玻璃碎片为主要原料,加水研细,再混合一定比例的坯泥浆和着色剂,使釉料黏度增加并能够与坯体互相融合。为增加釉料的悬浮性,生产中往往还加入一定量的米汤调匀。牙舟陶色釉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常用的釉色有黄色,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而绿色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褐色及紫色以氧化锰为主要着色剂,不同的方法取得的釉效果各不一样。在同一器物上淋涂几种色釉,烧制出的产品釉色交融浸润,别有特色。
牙舟陶的纹饰艺术在发展中逐渐创新,充分体现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特色,吸收了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蜡染、剪纸、铜鼓等民间艺术纹样,同时运用浮雕、线刻、印泥粘花等多种技艺,使釉在纹饰部分产生厚薄变化,堆积流淌,层次分明,花纹更加清晰,釉色更加丰富多彩,形成牙舟陶独特的装饰风格。
历史上,牙舟陶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2008年,牙舟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