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江小黄村:

“小孩能说话就会唱歌”

通讯员 周重新 韦启悬

“人不唱歌人会老,花不听歌花不开。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大歌嘞!”81岁高龄的潘萨银花唱了一辈子的侗族大歌,是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里最受人尊敬的歌师之一。

12月3日,从从江县城向东北方向驾车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行驶约30公里,就抵达了小黄村,这里被誉为中国“侗族大歌之乡”,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

冬季的小黄村,薄雾笼罩,古朴的侗族民居时隐时现。鼓楼前的清澈小河缓缓流淌,仿佛诉说着村寨里的悠悠岁月与宁静时光。鼓楼下、风雨桥上、栋栋木屋里,不时传来空灵婉转的歌声,声声悠扬。

小黄村侗族群众爱唱歌,当地素有“小孩能说话就会唱歌”的传统。小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跃明介绍,780多户3600多人的小黄村,目前有“传歌堂”66个、男女歌师130多名,现有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歌队130余支,登台演唱侗族大歌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仅3岁。

年过八旬的潘萨银花,虽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能熟唱370多首侗歌。她出生在歌师、戏师世家,自小就跟着母亲学歌,13岁便在祖母和母亲的培育下,在歌队担当“赛嘎”(大歌队中主唱高声部)。为更好地传授侗歌,她在自己家中常年开设“传歌堂”,义务教授侗族大歌。60多年来,潘萨银花所学所创的侗歌超过2000首,涵盖《嘎老》《嘎听》《嘎琵琶》等经典曲目,编写有《感谢远方的客人》《欢迎你到侗寨来》等饱含深情的侗歌。截至目前,潘萨银花已培养出1300多名侗歌手。

今年74岁的潘奶贵珠,是潘萨银花的好姐妹,也是唱歌传歌路上的好搭档。她们一起义务传歌,一位擅长教授高音,一位擅长教授低音。“现在,跟我学唱歌的人越来越多,我的愿望是让侗族大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潘奶贵珠说。

“我们村里的侗族大歌传唱氛围很浓厚。歌师一代代教,孩子们一天天学,寨子里每年都要举办传歌节。”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所秘书长吴江林说,今年已是第28个传歌节了。

侗族大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小黄村村歌队长吴荣德,无偿提供住房的一楼作为“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所”活动场地。传习所于2017年9月挂牌成立,主要从事侗族大歌、侗戏、侗族琵琶、牛腿琴、侗笛、二胡等民族音乐教学,常年免费为学员、歌队进行教学,目前有核心成员56人。

“每逢歌节来临之际,或者节日节庆活动时,我们歌队都会在传习所排练三五个晚上,大家聚在一起练歌才有感觉。”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所成员、年轻歌师潘红香说。

位于村寨西北角的小黄村小学,则是当地侗族大歌传承的又一重要场所。“小小阳雀飞过坡,我帮妈妈砍柴禾;妈妈教我学唱歌,太阳下坡山歌也学一箩。”校园的早晨和傍晚,侗歌《阳雀歌》的清脆童声久久回荡。

“我从小就跟村里的奶奶学唱侗歌,能有机会唱侗族大歌给世界听,我感到很开心、很自豪。”去年前往北京参加表演的少儿歌队队员、小黄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吴韩丽开心地说。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小黄村小学少儿歌队22名小学生,远赴北京为参会的海内外嘉宾表演侗族大歌。

新闻背景

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6年,侗族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24-12-12 从江小黄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494.html 1 “小孩能说话就会唱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