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紫云:冬闲人勤产业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2024年进度条行至尾端,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田间地头却是一派忙碌,村民们在拓展冬季产业增收路上,书写着新的致富经。

12月7日一大早,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红院坝区,红院村第一书记彭国军组织村民对栽种不久的蔬菜苗进行管护。“通过推行‘稻菜轮作’,实现水稻、蔬菜‘双丰收’,不仅使良田使用效益最大化,也让广大村民家门口就业。”彭国军说。

冬闲田如何变成增收田?今年,红院坝区推行的“稻菜轮作”新模式,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径。作为紫云自治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红院村引入贵州鑫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蔬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彭国军介绍,红院坝区土地由镇级平台公司——坝羊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每年每亩840元的价格流转,以“稻菜轮作”方式种植水稻和蔬菜。水稻收割后,镇级平台公司将土地承包给贵州鑫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蔬菜。到次年水稻种植时,蔬菜种植公司再将土地交还镇级平台公司。

通过轮作方式,不仅将土地合理利用,也让广大村民有了务工收入。水稻收割至今,在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达1800余人次,累计发放务工费用30万余元。

在红院村太子参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种植太子参。“现在正是太子参种植旺季,基地每天有50多名工人加紧种植,后期只要管理跟得上,每亩产量能达900公斤,采收后直接销往安徽亳州、广西玉林等中药材市场。”红院村太子参种植大户袁和琴说。

借助海拔高、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等优势,近年来,红院村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太子参种植。由于太子参种植简单、周期短,不仅经济效益高,种植、管理到采收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帮助当地许多村民实现务工就业。

据了解,紫云中药材太子参主要由农户自发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分布在坝羊镇、板当镇和猫营镇等地,覆盖24个村。今年该县太子参计划种植规模约8500亩,涉及种植农户约800户,核心区域的坝羊镇种植面积4577亩。

人勤产业兴。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红芯红薯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开展红薯种植的田间管理。

“同一块地,连续种植红芯红薯,容易导致土壤中养分失衡,影响品质。推行‘薯粮轮作’后,促进了土壤调理,种植的红芯红薯品质好、产量高。”白石岩乡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应江说,今年公司共种植800亩红芯红薯,从采收的情况看,平均亩产900公斤。按每公斤7元计算,亩产值达6300元。

近年来,白石岩乡推行“薯粮轮作”方式,提升红芯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大力推进红芯红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2021年,白石岩乡建成集加工、销售、仓储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红芯红薯加工厂,引进贵州圆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生产薯干、薯面、薯片、炸薯等系列产品,销售到国内各地,全乡红芯红薯年产值达2100万元。

同时,为了让农户的红芯红薯卖得好、多赚钱,白石岩乡依托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把红芯红薯销售到广州市,并借助直播带货等途径,在网络平台销售,线上线下促进农户致富增收。

--> 2024-12-1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1486.html 1 紫云:冬闲人勤产业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