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婉妍 郑宏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新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科研创新的主阵地,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既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匠心养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兼具医德崇高、医术精湛、人文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途径。
抓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要从育人理念、育人体系、育人形态着手,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创新,着力构建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并行,思政内容方式、课程方法、考核支撑三个体系并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胜任力为导向,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效促进新时代医学人才的高质量培育。另一方面,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慧启迪”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和“政治认同、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医学道义、法治理念、红色基因”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思政要求作为课程评价的首要标准,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提升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通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间的专业壁垒,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交叉教研团队。一方面,通过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等机构,制定“手拉手”集体备课等制度,邀请思政课程教师与专职辅导员参与集体备课,帮助专业课教师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各环节。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也应主动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积极接触专业课程教学,主动了解医学生的思想规律及其培养计划。同时,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建设示范思政课程等举措,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能力,着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和复合型专业教师。
深挖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医学伦理、医学历史、医学人文等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授理想信念时,注入“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通过融入典型、新颖、具有时代性和医学特色的教学案例,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强化医学生的职业认同。通过开展“名师讲堂”“卓越医师讲堂”“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活动和专题讲座,不断丰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厚植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从而促进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
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以临床教师为主导的医德培育模式,适时嵌入医德教育内容,开展医德专题教育和案例分析,在临床学习结束后进行医德考评,探索独具特色的医教融合医学人才医德培养方式,形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优势互补的医德培养模式。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领域,使医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感受和理性升华中,实现由医德被动主体向医德主动主体、再向医德自觉主体的有效转化。比如借助校外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医学生“义诊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诊疗活动”和医疗专项实践活动等富有特色的志愿活动,促使医学生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在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过程中深化医德认知,增强服务意识,树牢医德情操。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