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彩前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根溯源,能够从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让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产业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贵州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及两个国发2号文件的下发,贵州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文旅融合深入推进,贵州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文化事象广为人知、广受欢迎,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曲艺、傩文化等等。抽丝剥茧,追根溯源,可知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以服饰文化为例。贵州各民族都有自身传统的精美服饰。如苗族服饰,据吴世忠先生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统计,中国苗族服饰有173种款型,其中贵州就有125种。检索岩画、出土文物、壁画、传世书画作品等相关材料,我们发现贵州现今流传的苗族服饰保留了大量我国历史上各朝代曾经极为流行的服装形制。如被誉为服饰祖型的贯首衣(亦称“贯头衣”)至今仍在贵州平塘、贵阳等地的苗族中流行;唐代流行的半袖服饰至今仍在贵州惠水的苗族中流行;宋代流行的褙子服饰至今仍在贵州从江的苗族中流行……可见,贵州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与中华服饰文化一脉相承。除此之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曲艺文化、傩文化等等民族文化事象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皆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贵州大地还活态传承着不少在中原地区已经消逝了的文化。
贵州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是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域,“开门见山”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贵州“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风”的气候差异;形成了贵州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直接影响了贵州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风俗习惯。贵州各民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根据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以“蝶恋花”纹样为例。“蝶恋花”主题纹样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流传时间长而分布地域广,各民族都有流传。在黔东南苗族同胞的口述史中,其解读意义被赋予了本民族的文化意蕴。黔东南苗族同胞将蝴蝶纹与其祖先起源联系在一起,将蝴蝶解读为蝴蝶妈妈,并留下了动人的传奇故事。这是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与升华。
贵州民族文化蕴含的大一统观念,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贵州部分地区纳入了当时的象郡、桂林郡、黔中郡进行统一管理。至汉代,中央王朝已在贵州广泛设县,对贵州进行深入管理。在数千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大一统观念早已深入贵州各族人民心中。贵州各族人民早已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大量文物文献记载了贵州融入大一统的史实。文献方面,《史记》关于濮人参加牧野盟誓助周武王伐纣的记载,《逸周书》关于“卜(濮)人以丹”的记载,皆佐证了贵州商周时期即与中原地区密切交往交流,中原文化极早就在贵州高原传播。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以及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治理的不断加强,特别是贵州建省后儒学教育在贵州的推广,中原文化长期影响与滋养着贵州各民族的文化。文物方面,例如2020年在铜仁方田坝出土的西周晚期的石璋,除材质外,与夏商时期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牙璋别无二致。牙璋是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贵州出土的这件石璋,印证了贵州至少在商周时期已融入到了中华早期文化圈。例如三都布仰摩崖形成年代,正值清王朝积极推行“改土归流”之际。该摩崖是贵州融入国家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见证。贵州现存有大量反映各族人民融入国家大一统,以及中央王朝对贵州进行管理治理方面的古籍文献与文物,实证贵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与包容性。秦汉以降,随着大一统的推进及中央王朝政权的更替,各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广泛。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政局动荡,大量族群迁徙进入贵州,使贵州成为南方古代四大族系的交汇地。明清时期,随着调北征南的军事行动,以及“改土归流”等政策的实施,儒学教育在贵州大力推广,经济上与内地的一体化加速推进逐渐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使得贵州各地渐比中州,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大杂居、小聚居”等原因,贵州各民族在频繁的民族迁徙与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既维系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借鉴了其它民族与地域的优秀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在贵州交融汇聚、互相影响、和平共处,从而形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平性与包容性。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贵州立足省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工作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出更多具有贵州特色、全国知名的文化精品、文化品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随着贵州全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市场持续火爆,文创产品已成为人们旅游参观的消费热点。文创产品是依附于具体文物或文化事象研发出来的衍生品。只要人们购买了文创产品,即达到文化的二次传播。我们应用好旅游这个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增强文旅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贵州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所在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共同构筑了多彩的贵州。这些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弘扬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主任〔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