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祝庆庆
“谁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我们村,不仅有免费的午餐,晚餐也同样免费。”老年幸福院里,扈登翠老人与同伴们围坐一桌,欢声笑语中共享家常美味。
免费的午餐源于日常的走访。
“由于子女要工作,不能时时照顾,不少老人舍不得花钱或图方便,吃饭常是随便对付。‘做饭难’在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身上就更为凸显。”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录村村支书罗洪兴说,之前在村里走访时,打开老人家里的橱柜,看到的都是他们舍不得倒掉的剩菜剩饭,看到心里很难受,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说干就干。
从2017年开始,纳录村推行村级集体经济“反哺”模式。“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两餐饭,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享用,每餐饭大约有200名老人来这里用餐。”罗洪兴说。
钱从哪里来?
老年食堂的运转得益于每年6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投入。纳录村村集体经济是怎样一步步壮大?
罗洪兴回忆,在2009年,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分三批到成都、云南等地参观学习,看到了乡村之间的差距。从那个时候开始,村干部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向先进村学习,干出点样子来。
有了新思路的纳录村,除打造了从农家乐到观光农业一体化的休闲山庄,还通过经营农家生态肉、万峰林生态大米、生态菜油、舍峰茶等本地农特产品,打造品牌进行销售,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做了第一步铺垫。
2023年,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建成投用时,纳录村发展又一次迎来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纳录村整合零散的土地资源、项目资金,注册了“万峰水乡”和“万峰林山水田园”两个村级乡村振兴品牌,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今年5月,位于纳录村一组的“万峰水乡”水上项目正式营业,该项目以“村级合作社+村民入股”的形式建设,开业3天就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同时,项目中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返乡参与进来。
除了旅游项目,纳录村还布局了民宿产业。
目前,纳录村通过分散经营,统一管理的方式,将村民的70余间房统一运营,并按照“532”的模式分红。其中,房主负责房屋的卫生及接待占分红的50%,老年协会负责餐饮占分红的30%,村集体负责统一的宣传、标准及服务规范制定以及运营,占分红的20%。实现房主、老年协会和村集体的共赢。
有了“家底”的纳录村,运营起免费老年食堂越来越得心应手。
清晨,纳录村老年协会的志愿者们便忙碌起来,他们穿梭于市场,精心挑选食材,为老人们准备一日两餐的丰盛佳肴。
“村里老人们吃饭早,所以我们就得忙活快点。”纳录村老年协会会长龚仕琼说,每天11:30和17:30开餐,天气变化时还会根据老人需求调整时间。菜单上,家常菜占据主角,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是标配,炎炎夏日或寒冷冬日,还会应老人要求换上凉粉、凉面或火锅。
74岁的罗兴义老人从消毒柜中拿出碗筷,到桌子上等待开餐。“我们一桌坐8个老人,年轻点的就去排队抬菜,年长的就在桌旁安心等候。”
“自己做饭麻烦又吃不了多少,这里人多吃起香,还能和同龄人聊聊天,心情也舒畅。”罗兴义感慨,村里统一解决老人午餐和晚餐后,儿女更安心在外打拼。
转眼间一餐饭已吃完,老人们收拾碗筷,清洗干净后放入消毒柜。他们有的回家休息,有的则在桌前聊天打牌,享受着悠闲的饭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