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明雪 实习生 黄烨
遵义会议纪念馆 80%文物实现数字化互动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原为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是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
如今,遵义会议会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最核心部分。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有一道特别的数字“文物墙”,游客只要点击“墙”上的图片,里面的“文物”便会跃然眼前。据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保护部工作人员李若雪介绍,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80%的文物都实现了数字化“上墙”。
近年来,遵义会议纪念馆深入挖掘遵义会议历史经验和精神内涵,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遵义会议纪念馆全面考虑革命文物的故事、历史意义、型制、材质及宣传利用等诸多因素,经过反复筛选,确定对一批珍贵的馆藏文物及旧址旧居开展数字化保护。
展陈方式从“静态被动”向“主动交互”转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观众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触摸”文物“对话”历史,互动性得以增加,受到观众欢迎。
在完成部分文物和文保建筑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遵义会议纪念馆还定制研发了文物数字化展示管理系统、AR交互式故事性探索APP、多人VR影厅、藏品数字互动屏系统、拼图答题游戏桌面互动系统等。
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遵义会议纪念馆也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
贵州省博物馆
在保护的同时立体呈现革命文物
贵州省博物馆是贵州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综合性博物馆。目前,贵州省博物馆拥有馆藏革命文物300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4件(套),是见证自辛亥革命以来贵州历史上发生的各个具有革命性质事件的实物材料。
这些革命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包括重要会议、战役、重要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等历史事件。
“红色文物的种类非常丰富,材质也比较复杂。由于年代久远,之前的保存条件有限,很多文物移交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文物本体已经很脆弱。”11月23日,贵州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婵在库房里小心翼翼地为记者展示一个材质为白皮纸的国家级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为了尽量保存文物的原始基本状态,贵州省博物馆专设了红色文物库房,对革命类文物实施定期检查、除尘、晾晒、除菌、更换包装等预防性保护工作,保存环境相对稳定,并根据需要对相关文物进行修复保养,文物保护水平。
“保护的同时,更要让文物‘走’出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多重价值。”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贵州省博物馆不仅在红色文物保护上做到科学规范,还致力于加强对它们的活化利用,注重发挥其社会功能,特别是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有诸多举措。以文物为载体,为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途径,传播红色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建设中,贵州省博物馆提供了关于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时期的珍贵文物超千件,还对部分重要文物进行了高精度的数据扫描,以数字化系统性地记录和整理,进一步提升了革命文物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贵州省博物馆还提供了大量的藏品资料查询服务,并开展仿复制等相关工作。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位于印江自治县的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等多个红色纪念场所,都可以见到由贵州省博物馆完成的高质量的贵州革命文物仿复制品,使得更多的贵州红色文化遗产在不同场所展现给公众。
在贵州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藏品里的红色记忆”专栏不仅让读者可以观赏到珍贵的红色文物,还能了解到文物后面的生动的故事,让那些久经岁月的革命文物立体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高质量保护利用好红色文物
贵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红军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长征革命文物,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截至目前,贵州共有753处不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可移动文物,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承载着深厚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文物,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质量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物,2019年以来,贵州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实施了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贵州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战役旧址、黔东特委旧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等一批重要红色文物的保护展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