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钺洁)在黔南州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上千亩耕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种植大户倪永江说,今年自己种植了700余亩玉米,全部采用机收,相较于人工,既快捷又节省成本。
我省土地资源珍贵,想要提升粮食单产,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必不可少。鉴于耕地零星破碎不利于大中型农业机械使用的现实情况,近两年,全省掀起一场推进“农机上山”的热潮,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宜机化改造,着力用好农机减少粮食损耗、提高粮食单产,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今年秋收,全省进一步深入普及农机使用,各地通过以赛促训、以赛提技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提升粮食产量,对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等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机收保丰收,减损促增产”,真正实现颗粒归仓。
日前,2024年贵州省水稻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大监测活动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举行。在万福村的稻田里,多台水稻收割机整装待发。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来自全省9个市州的10名农机选手启动收割机穿梭在稻田里,很快就完成了割稻、脱粒、扬尘等环节。
参赛选手完成所有收割环节以后,裁判根据安全意识、熟练程度、作业小时生产率、损失率等6项评分标准对参赛选手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而减损率作为最重要的评分标准,由裁判员随机选择两平方米稻田内的谷粒损失量进行取样称重,测算出机收损失率。依据损失率由低到高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排名。
在立冬之前,我省各地相继组织了各类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大监测活动。各类机收减损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农机手积极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良好氛围。进一步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对机收减损工作的认识,把减损降耗作为粮食产量提升重要手段,筑牢粮食安全保障根基,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